胃痛的核心原因其实是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了。我们的胃黏膜有一层由黏液层、碳酸氢盐和胃上皮细胞共同组成的“防御墙”,如果长期接触高盐食物、酒精、压力过大,或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层屏障就会受损,胃酸直接刺激胃内神经末梢,进而引发疼痛。不过每个人的症状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只有黏膜炎症但没明显感觉,有些人却会突然出现剧烈胃痛。
科学饮食怎么调整?
胃痛发作时,盲目禁食并不科学,建议按阶段调整饮食:
- 急性发作期(1-3天):选择低渣流质食物(含膳食纤维少、易消化),比如山药小米糊、南瓜泥,每次吃150-200毫升,避免加重胃负担;
- 缓解阶段(4-7天):慢慢过渡到软食,比如清蒸鱼、软米饭这类低脂低纤维食物,每餐保持七分饱;
- 恢复阶段(1-2周):可逐步增加膳食纤维,但要避开芹菜、竹笋等粗纤维食物,每天纤维量控制在15-20克。
还要注意:碳酸饮料、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一定要忌,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开水就够了。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务必遵医嘱规范使用。不同作用的药物需注意服用时间间隔,用药期间要留意大便情况——若出现黑便,要立即就医检查粪便隐血。
这些情况必须及时看医生
出现以下表现,说明问题可能加重,需尽快就医:
- 胃痛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
- 每周超过2次因胃痛半夜醒过来;
- 每月体重下降超过2.5公斤;
- 大便呈柏油样黑色。
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胃痛的人,建议在症状出现后3-6个月内做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推荐用碳13呼气试验,若结果阳性,需遵医嘱进行根除治疗。
辅助缓解症状的小方法
- 生活习惯调整: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训练,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缓解胃痛;
- 记好饮食日记:写下胃痛发作的时间、疼痛程度,以及当天吃的食物,帮你找出“肇事食物”;
- 复查要规范:胃镜复查建议间隔6-12个月,做无痛胃镜前需空腹4小时;
- 营养补充适量:可吃点含锌食物(比如每天南瓜子不超过20克),但维生素E别过量,每天不超过400IU。
长期预防的实用策略
根据研究,预防胃痛可分三级:
- 健康人群(一级预防):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盖),戒烟限酒;
- 曾经感染者(二级预防):每季度查一次幽门螺杆菌,家人一起检测,避免交叉感染;
- 萎缩性胃炎患者(三级预防):每半年做一次胃镜,同时检测胃蛋白酶原水平。
另外,腰围要符合亚洲标准——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吃饭时每口嚼20-30次再咽,减轻胃的负担。
总之,胃痛的核心是保护好胃黏膜这层“防御墙”。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入手,早监测、早干预,有问题及时就医,才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复发风险,守住胃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