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牙齿“长不对”的情况——比如智齿埋在牙龈里没完全长出来、嘴里多冒了颗多余的牙、乳牙还没掉恒牙就从旁边钻出来形成“双排牙”。这些都是常见的牙齿异常萌出问题,不仅可能引发疼痛、牙龈发炎,还会影响牙列整齐和咬合功能,需要大家重视。
智齿阻生:进化带来的“小麻烦”
人类进化中颌骨逐渐变小,但牙齿数量没跟着减少,导致智齿(第三磨牙)常因空间不足“长歪”或“埋住”。数据显示,约7成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智齿阻生,近一半是往前倾斜着长,1成多是横着埋在骨头里。这种异常生长会让牙龈裹住智齿形成“盲袋”,容易藏食物残渣,引发冠周炎(牙龈红肿疼痛),还可能顶坏旁边的牙齿。建议25岁前定期做口腔全景片检查,如果智齿反复发炎或挤到邻牙,可选择微创拔牙——这种技术损伤小,术后肿疼、感染的概率更低。
多生牙:“额外长的牙”别忽视
多生牙是比正常28-32颗牙多出的牙齿,约3%的人会有,和家族遗传、基因变化有关。最常长在上排门牙附近(占6成多),样子多是圆锥形或歪歪扭扭的。它会挤得牙列混乱、门牙中线偏移,甚至影响恒牙萌出。现在用三维CT能精准找到埋在牙槽骨里的多生牙,结合微创手术和正畸牵引,大部分能把牙齿排回正常位置。孩子6-7岁换牙时,若发现牙长的位置不对或牙龈鼓包,要赶紧做牙槽骨CT排查。
乳牙滞留:“双排牙”的罪魁祸首
约20%的孩子会遇到乳牙没按时掉的情况,最常见的是下排乳门牙。主要因现在饮食太精细,孩子吃的多是软食物,颌骨没得到足够锻炼,发育不足。当恒牙慢慢长出来压迫乳牙根时,乳牙没自然脱落,就会形成“双排牙”。家长可以用棉签轻轻摇乳牙初步判断:如果松动得很厉害(超过Ⅱ度),说明该去医院了。及时拔掉滞留乳牙,能让恒牙有空间自然排齐,减少以后正畸的麻烦。
异常萌出怎么自己先判断?
日常可通过三步自查初步发现问题:一是看牙长的位置对不对(比如智齿是不是只露一点头,门牙旁有没有多出来的小牙);二是摸牙龈有没有红肿、疼痛;三是咬东西时有没有不舒服或“咬不到”的情况。发现异常最好72小时内看牙医,别拖着。
治疗和护理:听医生的准没错
针对不同问题有对应的解决办法:阻生智齿用微创拔除,伤口小恢复快;多生牙靠三维CT精准定位后手术,尽量保留正常牙列;乳牙滞留拔掉后,用间隙保持器留住恒牙生长空间,避免后面牙齿挤过来。术后要注意:别吃太烫的食物(比如热粥、火锅),按医嘱用抗菌漱口水,肿的话用冰袋裹毛巾敷15分钟左右缓解。预防方面,建议每半年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孩子要多嚼硬一点的食物(比如苹果、玉米),促进颌骨发育——颌骨长好了,牙齿才有地方“好好长”。
最新研究:不是所有牙都要“一刀切”
最近的临床研究有了新结论:如果智齿没疼痛、没发炎,位置也正,可以先观察不用急着拔;多生牙手术后用骨增量技术,能更好保持牙槽骨形状,避免后面牙齿松动;针对乳牙滞留,用生物活性材料做的“牙根诱导剂”正在临床试验,以后可能帮乳牙自然脱落,减少手术痛苦。但要记住:不管哪种情况,都得让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治疗方案,别自己乱处理。
总的来说,牙齿异常萌出是常见口腔问题,核心是“早发现、早评估、科学处理”。平时做好预防——定期检查、孩子多嚼硬食物,能减少很多麻烦;遇到问题找专业牙医判断,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才能保护好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