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突然长了透明小泡,要警惕一种叫单纯疱疹病毒(主要是HSV-1型)的感染。这种病毒会悄悄潜伏在神经节里,全球大概80%的成年人都有它的抗体,但只有一部分人会出现症状。病毒会不会“醒过来”发作,和免疫力关系很大——比如过度疲劳、晒太多太阳,都可能诱发。
疱疹发作有三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是前驱期,先会觉得局部有点灼热、刺痛,一般持续12到24小时,这时候赶紧处理能缩短恢复时间;第二阶段是长水疱,接着会长出一簇簇透明小泡,每个大概1到3毫米大,凑在一起可能有1厘米左右;第三阶段是溃疡结痂,水疱破了之后会变成浅浅的溃疡,表面有层纤维蛋白样的膜。大概30%的人会连带下巴下面的淋巴结肿大,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也很少有发烧、乏力这种严重的全身症状——这和细菌感染不一样。
对付单纯疱疹,可以分四步管理:第一步是基础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清洁口腔4到6次,保持伤口湿润;第二步是调整饮食,别吃坚果这种硬的(容易摩擦伤口)、柑橘类这种酸的(会刺激伤口),尽量喝稀粥、汤之类的流质食物;第三步是用物理屏障,含羧甲基纤维素的口腔保护剂能在伤口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持续6小时左右;第四步是药物干预,症状刚出现时可以用外用抗病毒乳膏,具体按医生建议来。
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怀孕的女性要做病毒分型检查,因为宝宝经产道出生时感染风险有10%到50%;免疫力差的人建议查CD4+T淋巴细胞水平,要是低于200/μL可能需要住院。
想减少复发,得从多方面入手:补充营养,每天吃点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锌(比如维生素B族100mg、维生素C500mg、锌15mg,按日常推荐量);睡好觉,尽量晚上10点到早上6点连续睡,深度睡眠时生长激素会多分泌3倍;减压力,每天15分钟正念训练能让皮质醇(压力激素)降25%。有研究说,连续3个月这么做,一年复发次数能从4.2次降到1.5次,每次病程从9.6天缩短到6.3天。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伤口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有脓性分泌物;疼得打7分以上(VAS量表),连饭都吃不了;眼睛刺痛、怕光(可能是病毒性角膜炎);小婴儿脱水或者一直拒食。另外,就算没症状,唾液里也可能有病毒,所以生病期间餐具要煮15分钟以上消毒;小朋友要等痂皮全掉再接触别人,接触的人好好洗手能降低70%的传播风险。
常见误区要避开:第一,不是“上火”!单纯疱疹是DNA病毒引起的,传统“内火”说法没有微生物学依据;第二,别信民间土办法!蜂蜜含18%葡萄糖,可能促进病毒复制;茶叶里的单宁酸会刺激伤口,延缓愈合;第三,传播途径不止直接接触!无症状的人唾液里也有病毒,接吻传播概率达60%。
总的来说,口腔里的透明小泡别不当回事,先考虑是不是单纯疱疹。早识别症状、正确护理、避开误区,能加快恢复、减少复发。如果出现严重情况,比如伤口太大、疼得吃不下饭、眼睛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别硬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