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果出现持续发热,有大约35%的情况属于非感染性发热。这种特殊发热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照护者需要掌握针对性的识别要点和护理技巧,才能更好应对。
体温中枢受损引发中枢性发热
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器”,正常能将体温稳定在36.5-37.5℃之间。当阿尔茨海默病导致大脑额叶萎缩时,可能累及体温调节中枢。研究发现,额叶体积每缩小5%,体温调节异常的风险会上升约70%。这类患者的发热特点很典型:体温会突然飙升至39℃以上,但皮肤摸起来干燥又凉,与高烧的热度形成明显反差;且常规退烧药效果有限,需及时找神经科医生评估。
饮水障碍导致脱水热
认知功能退化会让患者无法主动规律饮水,中重度患者每天比健康老人少喝约400ml水。当身体流失的水分达到体重2%时,汗腺无法正常排汗,身体像“没了冷却剂的发动机”一样,体温会升高。护理时要特别注意尿液颜色——若尿色很深,说明缺水了。补水要“少量多次”,每小时喝15-20ml温水,比一次喝一大杯更能维持身体水分平衡。
药物治疗引发的发热风险
有些控制精神症状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药物热,发生率约18.7%。这种发热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一般连续用药1-2周后出现,体温白天高、晚上降。如果同时出现肌肉发僵、意识模糊,要警惕“恶性综合征”,需立刻找医生处理。调整药物必须严格听神经科医生的,别自行增减药量。
系统化护理应对方案
要控制非感染性发热,需用一套标准化护理方法:
- 做好监测:用电子体温计每2小时测一次腋温,同时记录皮肤湿度(干/湿)、意识状态(清醒/模糊)等细节;
- 正确物理降温:用32-34℃的温水擦拭颈部动脉区、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别用酒精——会刺激皮肤加重不适;
- 调整环境:房间保持22-25℃、湿度50%-60%的舒适状态,每天定时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
- 补充电解质:给患者喝含电解质的流质食物,比如稀释的椰子水,或超市能买到的通用型口服补液盐(按说明冲调);
- 及时送医的信号:若体温持续39℃以上超过24小时,或出现抽搐、深度嗜睡(叫不醒),一定要赶紧送医院。
临床实践证明,多学科协作(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感染科联合评估)能显著改善发热控制效果。最新版《神经退行性疾病护理指南》也强调,这类患者需要几个科医生共同制定方案。平时要定期做尿常规、炎症指标等检查,必要时还要查脑脊液,排除更严重的问题。
照护者还要警惕“隐匿性感染”——因患者认知和感知能力下降,即使有感染(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也可能没表现出咳嗽、尿痛等典型症状,仅以发热为信号。平时要建个“发热护理档案”,把体温变化、用药情况、护理措施都记下来,方便医生判断。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非感染性发热虽特殊,但只要照护者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用科学的护理技巧,再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就能有效控制发热,减少患者痛苦,提升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