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睡眠问题,尤其是总睡不醒(持续性嗜睡)的情况特别常见。这种“总睡不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和疾病进展互为影响——睡不好可能加重病情,病情加重又会让睡眠更差,需要从大脑节律紊乱、身体能量不足、药物影响以及日常监测和干预几个方面理清楚。
为什么会总睡不醒?先看大脑和身体的“开关”坏没坏
大脑里有个叫脑干蓝斑核的“清醒开关”,里面的神经元负责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物质就像“大脑的提神饮料”,帮我们保持清醒。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这个“开关”就会出问题:神经元数量可能减少70%,“提神饮料”生产不足,结果就是白天总困、晚上睡不踏实(比如频繁醒)。
另外,大脑里还有个“生物钟指挥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它靠“昼夜节律基因”(比如CLOCK、PER1)控制我们的睡眠-觉醒周期。阿尔茨海默病会打乱这个“指挥部”的工作,让“该醒的时候困、该睡的时候精神”的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
除了大脑的“开关”,身体的“能量工厂”也会出问题。细胞里的线粒体是负责生产能量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线粒体就像“老化的发电机”——不仅数量减少(大脑皮层里的线粒体DNA比健康人少35%),生产能量的效率也低,导致大脑葡萄糖利用率下降40%。当身体能量不够时,就会自动进入“省电模式”——表现为总睡不醒。有研究发现,中重度患者休息时的能量消耗比同龄人少18%左右,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药可能让“困”更严重,要多留意
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用改善认知的药(比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有些患者用了之后可能会更困——这种“镇静效应”和药物作用有关。另外,如果同时用了镇静类药物(比如苯二氮䓬类)或某些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加重“睡不醒”的情况。尤其是老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困的感觉会更明显。
在家怎么观察?注意这些“小信号”
不用做复杂的检查,每天留意几个简单细节就能早发现问题:
- 清醒时的状态:比如眼神是不是灵活(能不能跟着你指的东西转)、说话顺不顺(有没有突然变结巴)、握东西有没有劲(比如拿杯子是不是比之前松);
- 异常表现:如果患者连续2小时以上叫他反应慢(比如喊名字要好几声才答应)、吃饭速度慢了一半以上,或者每月体重下降超过2%(比如60公斤的人一个月瘦了1.2公斤以上),甚至皮肤变干、没弹性,就要赶紧找医生。
怎么帮患者调整?试试这3个方法
解决“总睡不醒”不是“少睡点”就行,要从调整节律、补充能量、改善习惯入手:
- 晒对太阳:每天上午(比如10点左右)晒2小时中等亮度的阳光(不用戴墨镜,像户外树荫下的亮度)——阳光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让人困的激素),帮身体重新建立“白天醒、晚上睡”的节律。
- 固定“日常锚点”:每天按时吃饭、按时聊天、按时做简单运动(比如散步),用这些规律的小事帮患者找回“时间感”——比如每天12点准时吃午饭,下午3点准时喝杯温水,慢慢让睡眠周期变规律。
- 补够“能量原料”:多吃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牛奶),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大概是每公斤体重1.2-1.5克(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吃72-90克蛋白质,相当于2个鸡蛋+1两瘦肉+1杯牛奶);还可以补充点维生素B1,帮“老化的线粒体”恢复点功能。
总的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总睡不醒”不是单纯的“懒”,而是大脑节律、身体能量、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不管是观察变化还是调整方法,都要在医生或专业团队(比如老年科、神经科医生)的指导下做——如果患者突然睡眠变了(比如之前能醒4小时,现在只能醒2小时),一定要带着每天记的睡眠细节(比如几点睡、几点醒、白天困的次数)去看医生,医生会通过检查(比如多导睡眠监测、功能MRI)分清是病加重了、药的问题还是有其他病(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再制定针对性的方案。
记住:睡不好不是小事,但找对原因、用对方法,就能帮患者慢慢找回“规律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