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出现天旋地转的眩晕,往往是多种身体问题叠加导致的。有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心血管病患者中,约38%存在夜间血压波动异常,这种情况可能打乱大脑供血平衡,尤其要警惕以下四类风险。
血压异常波动:夜间脑血管的“压力过山车”
我们的血压本来有“白天高、晚上低”的规律,健康人夜间血压会下降10%-20%。但如果出现“反杓型血压”——也就是夜间血压没降甚至反而升高,脑血管就会受双重打击: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时,脑血管壁会被“冲”得太厉害,容易损伤内皮;血压低于90/60mmHg时,大脑又会因供血不足缺血受伤。研究发现,夜间血压波动超过25mmHg的人,眩晕发作概率会明显升高。
心律失常:心脏乱跳让脑供血“不稳”
心脏节律乱了,直接影响大脑供血的稳定性。比如房颤(心房颤动)会让心脏跳得没规律,泵出的血量减少15%-30%;要是心室率持续超过150次/分钟,脑供血量可能少到40%。像室性早搏二联律这种复杂心律失常,会让脑血流像“脉冲”一样忽快忽慢,容易打乱耳朵里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引发眩晕。
动脉粥样硬化:睡眠时脑血流“变缓”的风险
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睡觉时光血流速度就会慢20%-30%,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脑血流量可能刚好卡在“不够用”的临界状态。特别是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就是做梦的阶段)时,自主神经调节乱了,可能诱发斑块脱落,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临床观察发现,80%这类眩晕都发生在凌晨到清晨。
药物搭配:多种药一起用可能加重眩晕
有些心血管药如果搭配不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吃多了,可能导致站起来时血压突然下降(体位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一起用,会让脑供血更不足。研究显示,同时吃3种及以上降压药的患者,药物引起的眩晕风险会增加2.4倍,尤其要注意早上吃药后起身慢一点,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在家碰到夜间眩晕,先做这5件事:
- 赶紧躺平,把腿抬高15-20厘米——这样能促进血液流回心脏,帮着增加脑供血;
- 用校准好的电子血压计测血压,看看是不是血压问题;
- 保持环境安静、别开灯,尽量别动头,避免加重晕的感觉;
- 如果想吐,侧着躺,防止呕吐物呛进气管;
- 记下来眩晕持续多久,有没有头疼、手脚麻等伴随症状。
出现这些情况,必须马上送急诊:
- 眩晕超过10分钟还没好;
- 突然一侧手脚没力气或发麻;
- 血压超过180/110mmHg,或者低于90/60mmHg;
- 心跳一直超过120次/分,或者低于50次/分;
- 意识模糊、说话不清楚。
平时做好3点,能降低夜间眩晕风险:每周至少测3次不同时间的夜间血压(比如睡前、凌晨2点、晨起),把吃药时间和血压值记下来,做成“用药-血压变化图”;高风险患者可以用智能血压计,设置异常值报警,这样血压太高或太低能及时知道;卧室铺防滑地垫,床头装紧急呼叫器,避免晕的时候跌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