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很多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据研究,60岁以上人群中约35%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缩小,不过大部分是生理性的脑沟增宽,属于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脑萎缩的发生和“髓海不足”(比如肾精亏虚导致脑髓滋养不够)、“痰瘀阻络”(痰浊或瘀血堵塞脑部经络)密切相关,治疗的核心是抓住“虚”(气血、肾精等不足)和“瘀”(经络不通)这两大关键。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是关键
中药调理脑萎缩的作用,现代研究有不少支持:比如滋补类方剂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有些中药成分可以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一种保护神经细胞的重要物质)的表达,这和西医的神经保护治疗思路一致;益气养血的方剂除了改善脑部微循环,还能调节“肠道菌群-脑轴”(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不过要注意,中药不能自行服用,必须由中医通过舌象、脉象等辨证,确定具体证型(比如是肾精不足还是气血亏虚)后,再开具处方,这也是《脑病诊疗指南》明确要求的。
针灸疗法:激活脑区改善认知
针灸对神经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取得了新进展。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可以看到,刺激特定穴位能激活“默认模式网络”(DMN)——这个脑区和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还有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规范的针灸治疗能让患者的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有明显改善。临床常用“三通法”治疗:头皮透刺配合体针来调和脏腑功能,再辅以灸法(如艾灸)温通阳气,不过具体治疗频次需要由执业医师根据个人情况确定。
头面部推拿:改善脑部供血
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规范的头面部推拿能让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发生可测量的变化,说明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推荐采用“三线四区”推拿法:沿着督脉(头部正中线)、膀胱经(头部两侧)、胆经(头部侧面)三条经线推拿,同时配合额区(额头)、颞区(太阳穴附近)、顶区(头顶)、枕区(后脑勺)四个区域的点按。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时要避开解剖学危险区域,特殊人群(如颈椎病患者)的颈部操作要格外谨慎。
综合干预:多维度调理更有效
要想更好地调理脑萎缩,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
- 时辰疗法:根据人体生物节律调整用药时间,比如早上侧重使用益气类方剂(帮助提升白天的气血运行),晚上侧重滋补肝肾(符合夜间养阴的规律);
- 季节调摄:冬天适当增加温阳疗法(如艾灸)的频次,因为冬季阳气弱,需要温养;夏天则加强化痰通络的干预,因为夏季容易生痰浊;
- 身心共调:配合传统导引术(如八段锦、太极拳)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同时用音乐疗法辅助调节情绪(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通畅);
- 监测体系:定期复查颅脑影像学检查(如CT、MRI),了解脑组织变化,同时检测神经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血液中的某些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2023年的临床资料显示,部分患者因自行购买服用非规范的中药制剂,导致了肝功能异常,因此一定要避免自行用药。还有三点必须注意:①所有中药都需由注册中医师开具处方;②针灸操作必须由取得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实施;③如果疾病处于进展期(如认知功能快速下降、运动障碍加重),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现在,关于脑萎缩的中医干预还有不少前沿研究:人工智能辅助的辨证系统能提高中医证型判断的准确率,让治疗更精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正在探索多种干预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的协同模式,初步结果提示联合疗法可能更好地改善运动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