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它的神经网络复杂程度比我们以前想的要高很多——最新研究发现,肠道神经系统有超过5亿个神经元,通过“肠脑轴”机制,既能影响情绪,也能反映生理状态。如果排便时感觉肠道疼,其实是消化系统在发出“出问题”的信号,需要我们重视。
为什么会出现肠道疼痛?
肠道疼主要和三种机制有关:一是肠道被拉扯(比如肠管扩张)引发的内脏痛;二是炎症物质释放让痛觉变敏感;三是肠道运动紊乱导致的疼痛。不同疾病里这三种情况会组合出现,所以症状也各有不同。
常见的疼痛原因有哪些?
肠道堵了(机械性梗阻)
如果肠子里的东西通不过去,前面的肠管会胀起来,引发一阵一阵的绞痛。据临床数据,约30%的急性肠梗阻患者一开始会被误以为是功能性便秘。典型表现是阵发性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严重时肠壁缺血会更疼。
炎症性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这类由免疫问题引起的炎症会降低肠道痛阈(对疼痛更敏感)。我国近十年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持续上升,18-35岁人群占了65%。典型症状是黏液脓血便+总觉得拉不完(里急后重)+排便时疼痛加剧。
功能性肠病(比如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特别敏感,肠道菌群多样性比健康人少约40%,压力大还会诱发肠道运动紊乱。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交替,情绪波动时症状更明显。
饮食刺激
高脂饮食会延长肠道传输时间(单次高脂餐后,健康人肠道传输时间平均延长2.3小时);辣椒素等刺激成分会让肠道肌肉异常收缩,引发痉挛疼。
粪便嵌塞(老人、运动少的人易犯)
粪便堵在肠子里排不出来,会出现“假性腹泻”——持续下腹部钝痛,伴随少量水样便渗出来。65岁以上住院患者中,约12%有未被诊断的粪便嵌塞。
出现疼痛该怎么处理?
初步缓解
突发剧烈绞痛时,立即禁食,采取膝胸卧位(膝盖和胸部贴床、臀部抬起)放松肠管;疼痛缓解后,先吃米汤、山药泥等低渣流质,再慢慢过渡到普通饮食。
记好症状日志
重点记录:腹痛是持续疼还是一阵一阵的?有没有呕吐(吐的东西什么样)、排便变化?什么情况会诱发疼痛?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找原因。
立刻就医的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要马上就诊:肚子压着疼、松开更疼(腹膜刺激征)、拉血/吐血、一直吐、体温超过38℃——这些可能是严重问题的信号。
常用检查
- 影像学首选腹部立位平片+CT三维重建,能准确判断梗阻部位和性质;
- 怀疑炎症性疾病时,建议做结肠镜+活检,明确炎症类型。
日常怎么预防?
做好“三个习惯”,帮肠道“减压”:
- 动一动:每天做5分钟仰卧位蹬车运动(躺着像骑自行车),促进肠道蠕动;
- 吃对饭:多吃含菊粉的益生元食物(比如洋葱、香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 调情绪:压力大的人试试正念冥想——临床试验显示,能让肠道异常运动频率减少30%。
总之,排便时的肠道疼不是小问题,可能是肠道在“报警”。了解常见原因、做好症状监测、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再加上日常的预防养护,才能更好地保护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