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在《公共健康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的研究发现,长期从事夜班工作可能会增加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
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胃肠道疾病,其特征为腹痛、腹胀以及便秘和腹泻等不规则的排便习惯。该疾病的全球患病率因地理区域和人群特征而异,范围在0.2%至7.6%之间。
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慢性症状负担会显著损害个人生活质量,并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场所的生产力。尽管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了解,但现有证据表明,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肠脑轴功能受损、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低度炎症或神经内分泌异常可能会触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展。
昼夜节律系统是人体内部的生物钟,可调节24小时的身体、心理和行为变化,以响应环境的昼夜周期。这一复杂现象对包括新陈代谢、激素分泌和免疫反应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从事夜间或轮班工作的人员常常因昼夜节律与工作时间表不匹配而经历代谢紊乱。现有证据表明,轮班工作模式会显著增加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鉴于轮班工作与代谢异常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中国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调查英国轮班工作者中夜班工作与肠易激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设计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266,605名参与者的数据,该大型数据库涵盖了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50多万名参与者。他们特别分析了轮班工作模式、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以及潜在的混杂因素数据,包括睡眠模式、心理健康、体重指数(超重或肥胖的衡量标准)以及吸烟和饮酒习惯。
为避免反向因果关系,研究排除了先前已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乳糜泻或麸质敏感的参与者。
主要发现
在为期九年的随访期间,该研究分析在数据库中确定了5,218例新的肠易激综合征病例。
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和潜在混杂因素后,始终从事夜班工作的参与者比从不或很少从事夜班工作的参与者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更高。在体重指数超过25千克/平方米的参与者中,疾病风险的增加更为明显。
有时或通常上夜班的参与者与从不或很少上夜班的参与者在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上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始终从事夜班工作的个体的完全调整风险比为1.36,表明风险有中等但统计学上显著的增加。
研究意义
该研究表明,长期夜班工作模式会增加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尤其是在体重指数超过25(被视为超重或肥胖)的工作者中。对于始终从事夜班工作的工作者,疾病风险保持较高水平,无论其年龄、性别、睡眠时长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研究人员提出了可能解释夜班工作模式与肠易激综合征风险之间观察到的关联的某些机制。一种可能的机制是由于睡眠-觉醒周期改变而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这反过来可能触发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胃肠道运动能力、增加促炎介质分泌,并促进肠道低度炎症。所有这些变化都可能促成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已知夜班工作模式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对睡眠调节和胃肠道保护至关重要。尽管本研究未测试褪黑激素补充剂,但作者指出,先前研究表明它可能有助于减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轮班工作者的饮食习惯和不规律的进食模式也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风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报道,夜班工作对疾病风险的影响在超重或肥胖参与者中更为明显。这种额外风险可能源于肥胖相关的肠道转运时间改变、超加工食品的过度消费、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全身性低度炎症。超重或肥胖参与者中较低的体力活动水平也可能是一个促成因素。
由于研究采用观察性设计,无法确定观察到的关联的因果关系。此外,该研究分析了主要为欧洲血统的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的数据。这一局限性可能会限制研究结果在其他人群中的普遍适用性。其他局限性包括使用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长数据以及无法区分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
总体而言,这项具有长期随访的大规模人群研究提示,已被诊断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或有较高患病风险的个体可能会从避免夜班工作和保持规律的昼夜节律中获益。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纵向和干预性研究来确认因果关系并探索潜在机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