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血压测出159/82mmHg时,都会格外焦虑。但要明确:儿童青少年的血压评估体系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单次测量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高血压的诊断依据。根据最新《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管理指南》,血压判断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性别、身高百分位数(即和同年龄同性别孩子比身高的排名)来动态分析,用专门的百分位数曲线图才能精准评估。
科学诊断的三大核心步骤
确诊高血压得走系统性流程:
1)多时段重复测:要在不同日期、不同状态下测至少3次,排除刚跑完步、闹情绪等临时因素的干扰;
2)24小时动态监测:通过连续一天的监测,掌握孩子活动、休息时的血压波动,能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即见了医生紧张导致血压暂时升高的情况);
3)专科综合评估:由儿科或心内科医生结合孩子的体格检查、家族高血压史、血液/尿液等实验室结果,综合判断是不是真的高血压。
要注意:家用电子血压计可能有±5mmHg的误差,建议用校准过的台式血压计再复核一遍。
继发性高血压要查这些原因
约15%-20%的青少年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叫“继发性高血压”),需重点排查三类问题:
- 肾脏系统异常: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测、肾脏超声,看看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有没有问题;
- 内分泌系统紊乱:测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皮质醇节律等激素水平,排查激素异常导致的血压高;
- 血管结构问题:用主动脉CTA或MRI检查血管解剖结构,比如有没有肾动脉狭窄。
临床数据显示,肾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诱因。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治疗
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没有其他疾病引起),先从生活方式改起:
- 控盐要狠: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mg(约等于5g食盐),特别要注意加工食品里的“隐形盐”——比如一根火腿肠的钠含量可能就接近2000mg,这类食物要少吃;
- 运动要规律:每周5次运动,其中3次是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2次是力量训练(比如举轻哑铃、做弹力带练习),每次40分钟,强度控制在“微微喘气但还能说话”的程度(大概是最大心率的60%-70%);
- 睡眠要规律:尽量保证每天22:00到次日6:00的连续睡眠,研究发现深度睡眠每多1小时,血压能下降2-3mmHg。
药物治疗得听医生的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后血压还是没达标,可能需要吃药。指南强调:青少年用药要遵循“起始用一种药、从小剂量慢慢加量”的原则,常用的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但所有药物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还要定期监测血压和药物反应(比如有没有头晕、乏力)。
家庭监测要做对这几点
在家测血压得讲方法,不然测不准:
1)测量频率:每天早晚各测1次“基础血压”(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没吃饭、没运动的时候);
2)记录细节:建个小本子,写下每次的血压值、心率,还有有没有吃药;
3)看趋势:每季度把血压值画成波动图,观察有没有季节性变化(比如冬天血压会不会偏高);
4)袖带要选对: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臂围选合适的袖带——用成人袖带会导致测量值偏差10-15mmHg,根本不准。
最后要提醒家长:发现孩子血压高别慌,先按科学流程明确是不是真的高血压;多数情况靠生活方式调整就能改善,实在需要吃药也别排斥,遵医嘱就行。关键是定期监测、及时找医生,把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