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疲乏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当血液里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细胞得不到足够氧气,就会让全身功能“动力不足”,这也是贫血最常见的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种常见贫血的发病原因和防治重点,帮大家建立科学认知。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慢性贫血类型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要是铁储备不够,血红蛋白就没办法正常“生产”,这种贫血占所有贫血的一半左右。育龄女性因为月经、怀孕等生理性铁流失,患病率能达到20%;素食者、肠胃吸收不好(比如胃病、做过肠胃手术)的人,也容易缺铁。典型症状除了乏力、头晕、心跳变快,还可能出现指甲变扁变凹像勺子(匙状甲)。
防治要分轻重:轻度贫血先调整饮食,多吃红肉、动物肝脏这些含“血红素铁”(容易吸收)的食物;中重度患者得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同时吃点维生素C帮助铁吸收。要注意,茶里的鞣酸会抑制铁吸收,补铁期间最好别同时喝茶。
巨幼细胞贫血:营养失衡引发的特殊类型
叶酸或维生素B12不够,会让细胞的DNA合成出问题,导致红细胞“长不大”——一直停在幼稚状态,没法发挥运输氧气的作用。除了乏力、脸色苍白这些贫血共性症状,它还有“特殊表现”:舌头表面的乳头萎缩,变成光滑的“镜面舌”;手脚麻木、走路不稳,甚至记忆力下降(神经受损的表现)。去医院查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水平,会发现低于正常范围。
治疗得“精准补”:如果是单纯叶酸缺乏,就补充叶酸;要是维生素B12缺乏,可能需要注射补充(因为有些情况口服吸收不好)。严格素食的人(不吃肉、蛋、奶)要定期查血液指标,必要时还要查“内因子抗体”,排除“恶性贫血”(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维生素B12吸收)的可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衰竭的重症类型
这种贫血不是“缺营养”,而是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变少了,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全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每年每百万人群里大概有2-6人会得,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典型表现是“三联征”:贫血(乏力、头晕)、容易出血(比如皮肤瘀斑、牙龈渗血、流鼻血)、反复感染(比如持续发烧、肺炎)。做骨髓穿刺会发现,骨髓里的造血组织特别少,像“荒芜的田地”。
治疗要分“轻重”:重型患者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有合适供者),同时用免疫抑制治疗;非重型患者可以用促造血的药物。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输血得严格按医生要求(比如血红蛋白太低或症状严重时才用),避免过度输血。
贫血诊断的临床路径
如果乏力持续2周以上没缓解,建议先查个血常规——这是最基础的筛查。贫血的诊断标准是: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110g/L,孕妇<105g/L。如果血常规提示贫血,接下来要查“铁代谢指标”(比如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明确是哪种类型的贫血。孩子得贫血要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比如个子长得慢、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要注意认知功能有没有受影响(比如学习效率下降)。
最后要强调的是:贫血不是“独立病”,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信号”——比如消化道出血(拉黑便、胃痛)、自身免疫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等,所以治疗时一定要排查原发病。任何营养素补充(比如补铁、补叶酸)都得先明确诊断,别自己随便买补铁剂或复合维生素吃,否则可能补错方向,甚至掩盖真正的病情。
总之,持续疲乏别不当回事,及时查血常规、找对原因,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让身体重新“充满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