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烂牙拔除:这些隐藏风险你必须知道!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1-11 12:34: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08字
长期龋齿拔除存在牙根吸收、牙槽骨萎缩、慢性炎症扩散等风险,需通过三维影像精准评估,术后需严格遵循护理规范促进愈合,了解这些医学要点能有效降低治疗风险。
龋齿拔除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慢性炎症牙龈增生术后护理感染控制组织增生三维影像口腔外科
十年烂牙拔除:这些隐藏风险你必须知道!

很多人对“老烂牙”(长期蛀牙)的认识不够,觉得只是牙疼或牙坏了,其实它藏着不少危险——牙根可能慢慢被“吃掉”、牙槽骨会像地基一样塌陷,甚至慢性炎症悄悄伤害身体。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老烂牙的隐藏危机,还有该怎么应对。

老烂牙的隐藏危机:牙根怎么“不见了”?

如果龋齿(蛀牙)在嘴里拖了十年以上,牙根可能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通过口腔影像能发现,有些长期蛀牙的人,牙根会慢慢被“吸收”(就像房子的柱子慢慢被腐蚀)。更麻烦的是,牙龈因为长期受蛀牙刺激会变得肿大,把牙齿的真实问题挡住——你以为只是牙龈肿,其实下面的牙齿早就坏得更厉害了。这种情况处理时,得先把肿大的牙龈修整好,才能给后续治疗腾出操作空间。

牙槽骨的无声告急:“地基”塌了怎么办?

如果牙根尖的炎症一直没好(比如蛀牙烂到牙根),会加快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就像树的根须扎在土里,地基没了,牙齿自然会松动。用三维CT能清楚看到骨头被破坏的程度,如果骨头丢失太多,手术难度会明显增加,而且术后骨头长好的时间也会更长。

慢性炎症的潜在风险:不疼≠没事!

很多人有个大误区:牙齿不疼就不用管。其实,就算不疼,牙根尖周围的炎性组织也在持续存在,会不断释放“坏东西”(炎性介质)。所以手术前要查炎症指标,严重的可能需要先调理全身;术后比普通拔牙更容易感染,得更严格做好预防。

现代拔牙技术:精准解决复杂问题

现在进入数字化诊疗时代,锥形束CT(CBCT)是术前评估的“好帮手”——它能把牙周结构做成3D图像,看清牙齿周围的骨头、神经有没有问题。遇到复杂情况,可能会用这些技术:1. 超声骨刀:精准切割骨头,不伤周围组织;2. 微创引流量控制:减少出血和肿胀;3. PRF生物材料:帮助组织更快修复。

术后护理关键:做好这几点好得快

  1. 冷敷管理:术后24小时内间歇敷冰袋(按医生说的控制时间间隔),能减轻肿和疼;
  2. 营养支持:初期吃温凉的流质食物(比如粥、汤),保证营养才能加速愈合;
  3. 口腔清洁:按指导用抗菌漱口水漱口,动作别太用力;
  4. 体位调节:睡觉把枕头垫高一点,能减少局部肿胀。

术后要盯紧:这些情况赶紧找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

  • 疼痛越来越厉害,吃止疼药也没用;
  • 肿胀范围远超正常反应(比如半边脸都肿了);
  • 嘴里有臭味,还流出异常分泌物(比如黄色脓液);
  • 张口度明显变小(嘴张不开)。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术后管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还要提醒大家:拔牙得找专业医生,定期做口腔检查(多久一次听医生的)特别重要——早发现蛀牙早补,就能避免拖成“老烂牙”。

老烂牙的危害远不止“牙坏了”,它会悄悄伤害牙根、牙槽骨,就算不疼也有慢性炎症风险。现在有精准技术能应对复杂情况,但关键是别拖——早检查、早处理,术后好好护理,才能避免严重问题。毕竟,牙齿的“地基”和“柱子”坏了,修复起来可比早补一颗牙麻烦多了。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