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龈出血,就像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亮了,提示可能有潜在的健康问题。作为口腔健康的早期信号,牙龈出血往往暗示着更深层的牙周问题——其实很多成年人都有牙周炎,但初期大多没把牙龈出血当回事,最后拖成了大问题。
当牙菌斑开始“搞事情”
牙周炎的本质,是牙面上的牙菌斑(一群细菌)慢慢侵害牙周组织。这些细菌会在牙面上形成一层很难刷掉的“细菌膜”,如果超过21天没清干净,就会变硬变成牙结石。长期炎症会让牙龈里的小血管变多,原本紧密的牙龈表层变得脆弱,刷牙时一摩擦就容易出血。更要注意的是,牙周炎症产生的因子可能通过血液跑到全身,影响心血管、代谢等整体健康——护好口腔,其实是在护全身。
三重防线,帮你守住牙龈健康
第一关:把牙刷对、刷够
现在强调“精准刷牙”——选带压力感应的软毛牙刷(避免太用力刷伤牙龈),把牙刷斜45度对着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刷够2分钟,最好分区域刷(比如上下左右各30秒)。牙缝别忘清:牙缝大的地方用牙缝刷,牙齿相邻的接触面用牙线,两者一起用,清菌斑的效果更好。
第二关:吃对食物,帮牙龈“变强”
维生素C对牙龈健康很重要,多吃橙子、猕猴桃、鲜枣这类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别频繁吃高糖食物(比如蛋糕、奶茶),不然细菌容易繁殖。西兰花、白菜这类十字花科蔬菜,里面的天然成分能帮着抑制细菌,可以多吃点。每次吃完东西,用清水漱漱口,保持口腔酸碱平衡。
第三关:该找医生时别犹豫
如果长了牙结石,自己刷不掉的,得去医院洗牙——现在的洗牙设备加抛光,很快就能把牙龈上方的牙结石、菌斑清干净。如果牙周炎到了中重度,就得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把牙龈下面的牙结石、病变组织清掉),有时候会用激光辅助,能做得更细,帮牙周组织修复。做完治疗要定期复查,监测效果。
自己盯紧牙龈,早发现早处理
平时可以用“牙龈出血指数”自检——用钝头探针轻轻碰牙龈边缘,观察出血情况;如果出血的地方超过一定比例,就得去看医生。现在有智能牙刷能记录刷牙数据,自己也可以拍口腔照片,这些都能给医生当参考。最好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比如每半年或一年查一次),早发现问题早解决。
牙龈出血不是“上火”那么简单,是口腔给我们的“求救信号”。从日常正确刷牙、吃对食物,到定期洗牙、查口腔,每一步都能帮我们预防牙周问题。口腔健康是一辈子的事,早重视、早管理,才能一直有一口好牙,吃嘛嘛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