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反复发作?警惕可能是心脏在报警!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07 08:47:5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54字
突发性牙痛可能与心脏疾病存在关联,需结合心电图与口腔检查综合判断,及时排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风险,同时不可忽视龋齿、牙髓炎等局部病变,建议出现症状立即就医明确病因。
冠心病心绞痛牙疼心电图口腔检查牙髓炎放射痛心血管内科牙体牙髓科急诊医学
牙疼反复发作?警惕可能是心脏在报警!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患者说,牙疼发作时又剧烈又持续,可很多人不知道,这种疼可能和心脏健康藏着关联。国际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显示,部分冠心病患者第一次发病时,会出现非典型的放射痛,其中下颌部或牙齿的异常疼痛占了10%-15%。

心脏和牙齿的疼痛信号传导会“串线”。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产生的痛感会通过内脏大神经传到脊髓,和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产生信号干扰——就像两条电线搭在一起,大脑接收到混乱的信号,自然会搞错疼痛的来源。2022年一项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证实,这类患者只要心脏供血改善了,牙痛症状会同步消失。

心脏源性牙痛有三个明显特征:发作时机大多和体力活动(比如爬楼梯、提重物)或情绪波动(比如生气、着急)有关;持续时间一般在5-15分钟;疼痛是放射性的,表现为整排牙齿酸胀,不是单颗牙的疼。而牙髓炎引起的牙疼刚好相反:晚上会加重,冷热刺激(比如喝冰水、吃热粥)会诱发尖锐刺痛,而且能明确指出来是哪颗牙在疼——这种“压力锅式”的疼,其实是牙髓腔里压力升高,压迫到神经末梢导致的。

遇到突发牙痛,先做两个初步评估:含服硝酸甘油观察,如果3分钟内缓解,要警惕心脏问题;用冷刺激(比如含一口冷水)测试,要是立刻出现剧烈刺痛,更可能是牙髓炎。但要提醒的是,这些方法只能当参考,最终确诊一定要靠专业检查。按照临床指南,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不明原因牙痛的人,必须先做心电图,排除心脏隐患。

预防得“双管齐下”。心血管方面,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系统筛查,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更要重视;口腔护理上,记住“3-3-3原则”:每天刷3次牙,每次刷3分钟,餐后30分钟内完成清洁。饮食上可以多吃点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这种物质有双重保护作用——既能调节血脂,又能抑制牙周的炎症反应。

特别要警惕的是,如果牙痛的同时还伴随胸闷、出冷汗、左臂麻木,这很可能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信号!研究显示,这种复合症状出现后,每延迟1分钟救治,死亡风险都会显著增加。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别犹豫,立刻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临床实践中还发现,约30%的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会出现颌面部的放射痛。这种不典型症状特别容易被误诊,耽误治疗时机。所以对于突发牙痛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建议建立“心脏-口腔”联合评估机制,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精准诊断。

其实牙齿健康和全身健康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牙周感染会通过炎症反应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反过来,心脏问题也可能“伪装”成牙痛。所以定期做口腔检查,不只是为了保住牙齿,更是预防系统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建议大家每6-12个月去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及时处理龋齿、牙周病这些潜在问题,把风险扼杀在萌芽里。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