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后总觉得胃部胀得难受,深呼吸时胸闷得厉害,还时不时有点低烧——这些症状可能和胃溃疡有关。我们的胃黏膜有一套“防御系统”,如果遇到的“攻击因子”太强,防御扛不住,就会形成慢性溃疡。据研究,全球大概每10个人里就有1个得过消化性溃疡,不少患者一开始出现的并不是典型症状。
揭开胃溃疡的“伪装术”
说起胃溃疡,大家可能先想到上腹痛、反酸,但其实近40%的患者症状不典型,很会“伪装”:比如呼吸变得不舒服——溃疡刺激到膈肌,会通过神经反射让人觉得胸闷、气短;还有低烧——慢性炎症会激活免疫系统,持续释放让体温升高的物质;消化也会乱套——胃动力不好,吃点东西就胀,甚至刚吃完没多久就觉得饱;有的还会连累后背或肩膀疼,这是放射性疼痛。这些症状常被当成呼吸道问题或累出来的毛病,要是没及时发现,胃溃疡变严重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现代医学破解致病机制
现在医学已经搞清楚胃溃疡的主要“凶手”了:首先是幽门螺杆菌——这种螺旋形的细菌,很多患者胃里都有;其次是某些药物——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力;还有遗传因素——特定血型的人更容易得;另外,压力大也会影响——压力带来的应激反应,可能通过一些机制让胃酸分泌变多,伤害黏膜。
治疗方案的三大革新
现在治疗胃溃疡有了不少新变化,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药物组合更优化了——质子泵抑制剂能更长时间抑制胃酸,铋剂四联疗法是最新指南推荐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效果更好,还有黏膜保护剂,能更久地保护胃黏膜;第二,治疗周期更合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程缩短了,还能用“按需给药”的方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甚至有新型生物制剂正在试验;第三,检查更方便了——胶囊胃镜不用插管就能查胃,呼气检测能快速知道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人工智能还能帮忙更早发现病变。
自我管理的黄金法则
除了规范治疗,自己日常管理也很重要,关键要做好这几点:饮食上,多吃西兰花、蓝莓、燕麦这些对胃好的食物;酒精、咖啡因、辣椒素之类的刺激物要避开;吃饭要细嚼慢咽,别吃太多。压力管理也不能少——每天做会儿呼吸训练,记记症状和情绪的关系,调整作息让昼夜节律正常,帮助胃修复。用药方面,要是得吃某些特殊药物,记得和保护胃的药一起用;别同时吃多种会伤胃的药;想用中药调理得找专业医生。
预警信号识别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拉黑便或者吐血,可能是胃出血了;剧烈腹痛反反复复,要警惕胃穿孔;短时间内体重掉得快;咽东西困难或者一直呕吐。其实只要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8周左右就能好。建议中年以上的人定期查幽门螺杆菌,有家族史的更要多查几次。规律睡觉、好好吃饭、定期筛查,才能挡住胃溃疡变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