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胃部不适时,选对检查方法对明确病因特别重要。不同的检查各有擅长和局限,搞清楚它们的特点,能帮我们更合理地配合医生做诊疗决策。
胃镜检查: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胃镜是消化科最核心的检查手段,用一根直径约1厘米的软管子,伸进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里,直接观察黏膜的情况。现在的放大胃镜加上电子染色(比如窄带成像)技术,能把黏膜的细微结构看得特别清楚,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如果看到可疑病变,还能通过内镜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能到95%以上。40岁以上第一次就诊的人,或者有呕血、拉黑便、体重突然下降这些“报警症状”的,建议优先做胃镜。
胃肠钡餐检查:形态学评估的传统手段
这个检查是先喝硫酸钡的悬浊液,再拍X线片,能看出胃肠道的轮廓和黏膜皱襞的变化。现在改良的双重对比造影技术,能更清楚地发现黏膜的细微病变,对评估胃肠道的形态结构、观察蠕动功能有帮助。适合那些做不了内镜的人,或者需要了解胃肠整体形状、蠕动情况的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很多胃病密切相关,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吹口气就能查,通过测呼出气体里带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判断有没有感染,准确率能到90%以上;第二种是粪便抗原检测,不用插管,适合小孩或者特殊人群;第三种是快速尿素酶试验,做胃镜的时候取一点胃黏膜组织,10分钟左右就能出结果。要注意的是,检测前至少2周不能吃质子泵抑制剂,不然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胃功能血液检测:新型生物标志物应用
抽个血,查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和II这些指标,能评估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如果胃蛋白酶原I/II的比值小于3,再加上胃泌素17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胃体黏膜萎缩,对判断萎缩性胃炎、评估胃癌风险有参考意义,适合用来给胃癌高危人群做初筛。
胶囊内镜技术:非侵入性检查新选择
磁控胶囊内镜是用体外的磁场控制胶囊在胃里运动,能拍到整个胃腔的全景图像。它对胃黏膜糜烂、血管异常等病变的检出率差不多赶上传统胃镜了,适合慢性胃病的随访,或者特殊人群的胃部检查。
检查选择决策建议
根据症状和个人情况,推荐这样选检查: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比如突然呕血、拉黑便):做急诊胃镜,必要时能直接在内镜下治疗;
- 慢性消化不良(比如长期胀肚、反酸):先做碳13呼气试验加胃功能检测初筛;
- 有胃癌家族史:40岁以后定期做胃镜精查;
- 儿童反复腹痛:优先选粪便抗原检测和腹部影像学检查;
- 吞咽困难:胃肠钡餐能帮着评估食管的蠕动状态。
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选哪种检查,都得听消化科医生的建议。根据《中国胃癌筛查指南》,40岁以上的人应该把胃镜纳入常规体检。如果胃部不适持续超过2周,尤其是还伴随体重下降、拉黑便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找专业医生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