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遇到胃部不适、没胃口时,常常不当回事,但如果消化不良老不好,可能是胃溃疡在发出警告。有数据显示,大概三分之一长期消化不良的人,其实是身体器官出了问题,其中胃溃疡是很常见的原因。这种慢性胃病不仅会让吃进去的营养吸收不好,还可能引发胃出血、胃穿孔这类危险情况。
溃疡为什么会让人没胃口?
1. 疼痛让人不敢吃
胃溃疡患者的胃痛往往有规律,比如吃完1-2小时会出现灼痛或闷痛,这种疼痛会通过神经传到大脑,抑制想吃饭的“信号”。据观察,近八成患者因为怕痛,慢慢就会对吃饭产生抗拒。
2. 胃动力差,吃一点就胀
溃疡会打乱胃壁肌肉的正常蠕动,让胃里的食物排空速度变慢,比健康人慢2-3倍。食物一直留在胃里,就会让人总觉得胀胀的,自然不想再吃。
3. 幽门出问题,吃了容易吐
如果溃疡长在胃和十二指肠连接的幽门附近,可能会让那里肿起来或者形成疤痕,导致胃里压力变大时,没消化的食物会反流入食管,刺激得人想呕吐,慢慢就形成“吃了吐”的恶性循环。
哪些因素会引发胃溃疡?
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幽门螺杆菌感染:全球一半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它会分泌一种酶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
- 胃酸分泌太多:这类患者的基础胃酸量比普通人多30%-50%,尤其是晚上胃酸分泌更异常;
- 胃黏膜保护力下降:胃里能保护黏膜的前列腺素减少,黏液分泌变少,黏膜的血液供应也比正常人少40%。
还要注意,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某些退烧药、止痛药)的人,得溃疡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6倍;吸烟的人,胃黏膜自我修复的能力会下降一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容易引发胃溃疡。
出现这些信号,要赶紧去医院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 胃痛规律变了:以前胃痛有固定时间(比如饿的时候痛),现在变成一直闷痛或者晚上痛得厉害;
- 吃饭后的反应不对:以前饿的时候痛,现在吃完更痛,或者吃了马上就吐;
- 出现全身症状:比如体重突然下降、拉黑便或者呕血,这可能是溃疡已经引发了并发症。
消化科医生提醒,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长期消化不良的人,要赶紧做胃镜检查,排除恶性疾病的可能。
得了胃溃疡,怎么规范治疗?
1. 精准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溃疡最准的方法,能直接看到溃疡的样子,还能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分析。现在用新型电子胃镜加放大技术,能查出98%的黏膜病变。另外还要查幽门螺杆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的准确率能到95%。
2. 规范治疗
现在国际上常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抗生素”的联合方案,具体怎么用药要听医生的,连续治4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成功率能到90%以上,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看看效果。
3. 康复期好好调理
- 饮食调整:从流质(比如米汤、藕粉)慢慢过渡到软食(比如粥、软面条),别吃粗糙、太酸、太辣的食物;
- 生活习惯:戒烟酒,少喝咖啡和浓茶,作息要规律;
- 压力调节:可以试试正念冥想缓解压力,对胃肠功能有帮助,也可以用心率变异性监测看看状态。
怎么预防胃溃疡复发?
- 按时吃饭:每天固定时间吃,别吃太多或饿太久;
- 注意用药:长期吃某些药物(比如止痛药)的人,要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 戒掉坏习惯:别抽烟喝酒,避免这些东西刺激胃;
- 定期复查:根除幽门螺杆菌后,3-6个月要去复查;
- 管理压力:可以写健康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和胃肠反应,及时调整。
总之,胃溃疡虽然常见,但只要早识别、早治疗,加上康复期的好好调理,大部分人都能控制得很好。平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别忽视身体的警告信号,就能远离胃溃疡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