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是我们脖子两侧下颌骨下方的混合唾液腺——既分泌湿润口腔的唾液,也会分泌一些其他成分。但它的“先天结构”让它成了唾液腺结石(医学上叫“涎石病”)的“重灾区”:导管全程向上45度走行、开口在舌下的小肉阜,而且主管道还有几个天生的狭窄处。这些特点让钙盐等物质特别容易沉积下来,所以颌下腺结石占了所有唾液腺结石的80%-90%。成年人一天能分泌500-1500毫升唾液,要是里面的钙化颗粒超过1.5毫米,就可能堵住导管,引发肿痛等问题。接下来我们从原因、症状、诊断、治疗到预防,帮大家把颌下腺的健康问题理清楚。
为什么会得颌下腺结石?这些因素要注意
现代研究发现,涎石的形成和几个常见因素关系很大:
- 代谢异常:比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人,血钙水平会升高,钙盐更容易沉在导管里;
- 唾液流得慢:脱水的时候,唾液每分钟流速低于0.5毫升,结晶沉积的概率会翻3倍;
- 吃太多精制糖:每天吃超过60克精制糖(比如白糖、奶茶里的添加糖),得结石的风险会高2.4倍;
- 细菌捣乱:链球菌这类细菌会分泌一种酶,促进钙和磷结合成结石。
还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因为唾液更黏稠,得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5倍,还容易引发颈部筋膜间隙感染这样的并发症,平时要更注意口腔和腺体的变化。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颌下腺问题
颌下腺结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吃东西就疼”——肿痛是周期性的,疼的时间长短和导管堵得严不严成正比:
- 急性期:65%的人会出现单侧颌下区肿块(直径2-5厘米),摸起来局部皮肤发烫;
- 全身反应:约40%的人会发烧(体温在37.8-39.2℃之间),15%的人会有张嘴困难的情况;
- 慢性期:30%的人会反复出现间歇性肿胀,其中12%会有“早上肿、下午慢慢消”的规律。
还有几个特殊信号要留意:舌下的Warthin导管口发红肿胀、挤压腺体时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医学上叫“Bruns征”)、腺体肿得像“腊肠”一样。如果是免疫力比较差的人(比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症状可能不典型,更要早去检查。
颌下肿了超过48小时?按这三步查清楚
如果颌下区持续肿胀超过2天,建议跟着这三步找原因:
- 临床触诊:医生会系统检查腺体质地(软还是硬)、导管口有没有异常、哪里压着疼;
- 影像检查:B超可以看到导管有没有变粗(直径超过2毫米)或者强回声的结石;CT平扫对小于2毫米的微结石,检出率能达到92%;
- 功能测试:用柠檬酸刺激唾液分泌,正常情况下15分钟内的分泌量要达到每公斤体重0.5毫升,就能说明腺体功能没问题。
另外要注意和颌下淋巴结炎、脂肪瘤、腺体肿瘤区分开。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查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看看有没有感染。
治疗分“阶梯”,不同情况选不同方法
现在治疗颌下腺问题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原则,具体选哪种方案要看病程和检查结果:
- 保守治疗:急性期可以用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缓解肿痛,用碳酸氢钠漱口液让唾液变稀,还能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
- 介入治疗:找到结石位置后,能用导管扩张术或者内镜把结石取出来,成功率能到85%;
- 手术治疗:如果一年发作3次以上,或者腺体已经萎缩,可能需要做颌下腺切除术。
还有新研究发现,低能量激光(波长650nm,每天照15分钟)能让急性期的疼痛缓解时间缩短2.3天。术后还要做康复训练,比如导管扩张操、练习“感知唾液分泌”的生物反馈训练,帮助腺体恢复功能。
预防才是关键,做好这5点少生病
想远离颌下腺问题,要抓住5个核心预防要点:
- 多喝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早上空腹喝200毫升,能激活腺体分泌;
- 调整饮食:精制糖每天控制在25克以内(大概是一小勺白糖的量),膳食纤维要吃到30克(比如一斤蔬菜加一把全谷物);
- 认真做口腔护理:用改良Bass法刷牙(刷毛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震颤),再用牙缝刷清洁后牙的缝隙;
- 锻炼腺体功能:每天按摩颌下腺(从下颌角往耳垂方向轻轻推按),再做鼓腮训练(像吹气球一样鼓腮,每侧保持5秒);
- 管好代谢指标:定期查血钙、血磷水平,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这是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
还有个小提醒:用含氟牙膏能降低23%的涎石风险,但别和含钙的增白牙膏一起用——两种成分可能互相影响。建议每6个月测一次唾液流率,早发现腺体功能的变化。
颌下腺虽然藏在脖子里不起眼,但它的健康和我们的日常习惯紧密相关——先天结构容易长结石,吃太多糖、缺水、糖尿病都会增加风险。不过大家也不用怕,只要记住“一吃东西就周期性肿痛”是典型信号,及时按步骤查清楚,再跟着阶梯治疗来,加上做好预防(多喝水、控糖、认真刷牙、按摩腺体),就能把颌下腺的问题控制住。毕竟,唾液腺的小问题早干预,才能避免发展成严重的感染或腺体损伤,让口腔和脖子都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