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畸早已经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了。近五年20-30岁成年人做正畸的数量增长了2倍多(217%),而且治疗成功率和青少年几乎没差别。想要做好成年正畸,关键得明白牙槽骨怎么“动”、选对适合自己的技术,还要避开一些常见的误区。
牙槽骨还能“帮忙”移动牙齿吗?
成年人的牙槽骨依然有大约60%的“更新能力”。通过施加合适的、类似日常咀嚼的力量(0.5-1.2牛顿),能激活牙周膜里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一起工作——就像装修房子,虽然不能重新打地基,但可以通过一步步调整受力,让牙齿慢慢移到合适的位置。
常见矫治技术怎么选?
- 金属托槽:用的是0.022英寸的标准槽沟,能精准控制牙齿上下左右的移动,适合牙齿问题比较复杂的人,但戴在嘴里会明显看到金属,不太美观。
- 陶瓷透明托槽:用纳米氧化锆做的,透光性能达到78%,最近几年通过表面处理,抗染色能力提高了3倍,价格比金属托槽贵大概80%。
- 隐形矫治:用CBCT扫描后,AI系统能预先设计40-60步的牙齿移动步骤。现在新的力学附件(粘在牙齿上的小零件)让前牙牙根的控制效果能达到传统托槽的92%,但如果牙齿旋转得很厉害,可能还是不太适合。
怎样让正畸时间变短?
成年人正畸的时间一般比青少年多4-8个月,主要是因为骨头代谢得慢一点。不过通过一些技术组合能加快速度:比如用微小的植体固定(微植体支抗系统),不让旁边的牙齿跟着动;或者做局部微创处理(牙周辅助加速术),让骨头更新速度快30%;还有用弯曲的钢丝分成不同的“力区”(多曲方丝弓技术),让不同牙齿的牙根移动更同步。
这些误区别信!
- “矫正会让牙齿松动”:错!合适的矫治力会让牙周膜长得更好,2021年的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牙槽骨的高度还能平均增加7%。
- “隐形矫治效果差”:偏见!对于中度牙齿拥挤的情况,隐形矫治的成功率已经到89%了,加上附件还能控制牙齿旋转、倾斜这些复杂动作。
- “只需要排齐牙齿”:误区!现在正畸不只是排齐牙齿,还要看面部整体美观——调整门牙的倾斜度能让侧脸突度改善12%左右。
正畸前要做哪些检查?
做正畸前一定要完成这些评估:1. CBCT三维影像:排查埋在骨头里的埋伏牙、牙根吸收或颌骨结构异常;2. 牙周检查:包括牙龈红肿情况、牙龈下深度及牙龈与牙齿的附着水平;3. 数字化模型:模拟牙齿咬合的运动轨迹;4. 方案设计:既要考虑面部美学,也要恢复牙齿的正常功能。
国际正畸学会2023年的共识说,25岁前还是正畸的“黄金窗口”,骨头可塑性比较高。建议想做正畸的人尽早去专业医生那里评估,用数字化技术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要注意的是,骨头更新的速度和个人代谢有关,治疗时好好配合医生、定期复诊,对最终效果影响特别大——毕竟,牙齿要“移对位置”,既要靠医生的技术,也要靠自己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