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总是隐隐作痛?上下楼梯都费劲?这可能是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表现。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存在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但通过科学管理,症状能明显改善。接下来我们从基础治疗到精准手术,一步步说说怎么系统应对关节退变。
五阶梯治疗体系解析
第一阶梯:练强肌肉,给膝盖“打辅助”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的肌肉)变强壮了,膝盖疼会明显减轻。建议每天做靠墙静蹲——背靠墙,膝盖微屈像坐椅子,刚开始每次坚持5分钟,慢慢延长到15分钟。游泳、骑固定自行车这些低冲击运动,对膝盖压力小,也能锻炼肌肉。2023年《骨关节炎诊疗指南》建议每周做3-5次抗阻训练,比如举轻重量的哑铃,注意动作要标准,别伤到膝盖。
第二阶梯:药物+物理治疗,缓解急性症状
外用抗炎药能缓解局部疼痛,用之前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试试,没过敏再用。指南强调要“阶梯用药”,比如先外用,效果不够再配合口服药(但要遵医嘱)。物理治疗里的热疗也有用,温度差不多是温水澡的温度(38-42℃),每次别超过20分钟,能放松肌肉、减轻疼肿。
第三阶梯:微创关节镜,清掉关节里的“垃圾”
这是种很小的手术,只有黄豆大小的切口,能把关节里的碎骨头、磨损的组织清掉。2022年多家医院的研究发现,85%的患者术后疼痛能减轻4成以上。术后要休息2周,每2小时敷15分钟冰(别直接敷皮肤),还要多做“踝泵运动”——就是勾脚、绷脚,预防腿上血栓。
第四阶梯:力线矫正,把膝盖“掰回正位”
如果有O型腿(膝内翻),膝盖内侧会受力不均,这时可以做高位胫骨截骨术——通过调整小腿骨头的角度,把膝盖的受力拉回正常位置。现在用导航技术保证截骨角度特别准,误差不到1度。术后要用助行器6周,慢慢增加膝盖的负重,直到能完全自己走。
第五阶梯:关节置换,给膝盖“换个面”
如果膝盖里的软骨磨得只剩不到3成了,就得换人工关节面。现在用的第三代陶瓷涂层人工关节,平均能用20年以上。术后3个月内别做深蹲、跪坐这些动作,康复训练要按医生给的个性化方案来,比如慢慢练习弯膝盖、走路。
术后康复管理要点
关节镜术后可能会有短暂刺痛,一般3个月内会缓解。处理肿胀推荐“RICE”原则——休息(别乱动)、冰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加压(用弹力带裹24-48小时)、抬高(腿要抬到比心脏高10cm,比如垫个枕头)。如果做了韧带重建手术,要戴可调节支具6周,前两周膝盖只能弯到30度以内,避免韧带拉伤。
日常生活管理禁区
- 少爬楼梯:上下楼梯时,膝盖承受的重量是体重的3-4倍,能坐电梯就坐电梯,非要爬的话,用手扶着扶手减轻压力。
- 选对运动:太极拳的弓步会增加膝盖内侧压力,可以改成练改良版八段锦;跑步、爬山对膝盖压力大,尽量少做。
- 别让膝盖“超载”:单腿站的时候,膝盖承受的重量别超过体重的1/3;背东西用双肩包,别让一只肩膀受力,避免膝盖两边压力不均。
预防性干预措施
想让膝盖老得慢一点,能做的有很多:每天晒15分钟太阳,身体能自己合成维生素D3,延缓软骨磨损;练水中行走、骑固定自行车这些低冲击运动,既锻炼又不伤膝盖;控制体重更关键——体重指数(BMI)每降1点,膝盖压力能少4%,尽量把BMI控制在24以内(比如身高1.7米,体重别超过73公斤)。
退行性膝关节炎虽然常见,但不用怕。从练肌肉、合理用药到必要时的手术,有一套阶梯式的应对方法;日常注意保护(比如少爬楼梯、控制体重),再加上预防措施(比如晒太阳、练低冲击运动),都能帮膝盖“减负担”。关键是早重视、早干预,才能保持膝盖的功能,不影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