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发出的“警示灯”,背后往往藏着多种身体问题共同作用的连锁反应。2023年《循环医学》的研究就发现,82%的心绞痛发作都和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通过不同方式打乱心脏的供血平衡,像一张“致病网”一样缠在一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核心致病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起点是血管内皮“受伤”——高血压、高血糖这些因素长期“侵蚀”血管内壁,让脂肪容易沉积下来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不只会让血管变窄,更危险的是会引发局部炎症,让血管更容易“抽筋”(痉挛)。当身体需要更多氧气(比如运动时),心脏的供血“储备”不够用,就可能引发心绞痛。2023年《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也证实,斑块稳不稳定比血管窄不窄更能预测心血管危险,所以稳定斑块很关键。
高血压: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损伤
长期血压高会让左心室“压力山大”,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心肌会变厚(代偿性肥厚)。心肌变厚一方面会让心脏自己需要更多氧气,另一方面心室壁的张力变大,会影响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特别要注意夜间血压——美国心脏协会2022年的指南说,睡觉的时候舒张压(低压)一直超过80mmHg,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所以最好做动态血压监测,调整适合自己的降压方案。
糖尿病:多重代谢紊乱协同作用
血糖高会从多个方面伤害心血管:比如“糖化终产物”(AGEs)越积越多,会让血管壁弹性变差;氧化应激反应会加速血管内皮受伤;胰岛素抵抗还会打乱脂肪代谢。更危险的是,糖尿病会损伤神经,让患者对心绞痛的“感觉变迟钝”——2023年《糖尿病医学》的研究发现,约35%的糖尿病患者有“无症状心肌缺血”,自己没感觉但心脏已经在缺血了。有数据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冠心病的风险就增加18%,所以控制好血糖特别重要。
心肌病:结构异常引发的功能障碍
比如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排列得乱七八糟,不仅会让心脏“放松”的功能变差,还会影响冠状动脉的微小血管供血。这种心绞痛通常是运动后胸痛,但做冠脉造影可能看不到血管窄。心脏磁共振检查用“延迟钆增强显像”能精准找到心肌纤维化的地方,给治疗指路。
多维度综合防治策略
预防要分“三级”:一级预防是改生活方式——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吃地中海饮食(每天吃点坚果、深海鱼),戒烟少喝酒;二级预防要定期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超过0.9mm说明有动脉硬化)、“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超过12m/s说明血管变硬了);三级预防要注意40岁以上的人做运动负荷试验时的异常——比如ST段压低≥0.1mV,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号。
还要注意“多病一起得”的坏处——比如高血压会让糖尿病肾病进展更快,心肌病可能引发危险的心律失常。所以一旦出现胸痛,要做全面检查:比如超声心动图(看看心室壁动得正常不)、CT冠脉造影(查斑块有多少)、还有生物标志物(比如高敏肌钙蛋白T)。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心电图运动试验,早发现潜在的缺血问题。
最后要强调,心血管疾病防控得“整体看”。2023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发现,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血脂(LDL-C<1.8mmol/L)一起管好,能让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60%。通过多方面一起干预,才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复发和心血管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