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病毒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和普通感冒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独特特征,我们需要用科学方法认识并应对它。
一、症状:和普通感冒像,但有这些独特表现 约70%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和普通流感有点重叠。但它的典型特征是——发热时会伴随持续性干咳,体温常常超过38.5℃。还有约15%的人会出现嗅觉减退、腹泻、眼睛发红(结膜充血)这些不典型症状。2023年某国研究发现,变异毒株导致的味觉障碍比原始毒株多3倍,如果味觉异常持续3天以上,要警惕可能是这种病毒感染。
二、检测:核酸检测的关键信息要知道 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核心是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放大病毒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灵敏度98%、特异性99.5%,能准确识别病毒RNA。检测通常采鼻咽拭子,实验室要做病毒裂解、提取RNA、基因扩增这三步。结果准不准受这些因素影响:采样够不够深、样本保存时间长不长、设备灵不灵敏。某国公共卫生部门说,感染后第5-7天检测假阴性率最低,出现症状后及时测,多测几次更准。
三、康复:满足这三个条件才算好 根据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诊疗方案,康复要满足三个核心指标:不发烧了、呼吸道症状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影像学显示病灶吸收,连续两次核酸阴性(间隔≥24小时)。免疫正常的人,一般7-10天就能康复。但有些人事后核酸转阴了,还会有疲劳、胸闷等持续症状,这叫“长新冠”——某国研究显示,约5%的人康复3个月后还有这情况,建议去做心肺功能评估,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做康复训练。
四、日常防护:三管齐下才有效 日常防护得靠“三管齐下”:戴口罩(物理屏障)、多通风(环境干预)、勤消毒(个人卫生)。口罩选医用外科或N95,每4小时或湿了就换。家里每天通风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消毒要讲科学:门把手、手机这些常碰的地方,用75%酒精擦;衣服泡消毒液要泡30分钟。但别过度——某国疾控说,每天全身喷消毒超过3次,反而会降低免疫力。
五、营养:吃对这些提升免疫力 营养方面,每天要吃够150克蛋白质(比如2个鸡蛋加100克瘦肉),维生素C要200毫克(差不多2个猕猴桃)。适量吃点锌含量高的食物(南瓜子、牡蛎),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但记住,营养尽量从日常饮食补,别盲目吃保健品。
六、误区:这三个错误要避开 现在有三个常见误区得澄清:第一,无症状感染不是没风险,还是会传病毒;第二,“早阳早好”是错的,重复感染可能更严重;第三,开窗通风不会传病毒,反而能降低室内病毒量。网上的“偏方”比如喝高度酒、熏艾草,没有临床证据,还可能伤身,要信权威机构的科普。
总的来说,面对这种呼吸道疾病,我们要先认清症状特点,知道怎么检测和康复,做好防护和营养,避开认知误区,用科学方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