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里,有些人在爬楼梯、跑步或者情绪激动后,会出现胸痛、心慌,甚至像“心脏抽筋”一样的感觉。这些症状可能暗示心血管系统有潜在问题,尤其要警惕冠状动脉相关的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这类症状主要和三种身体变化有关。
心肌供血跟不上:血管里长了“水垢”
心脏的供血全靠冠状动脉,要是这条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会慢慢长出“脂质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这些斑块会让血管变窄,给心脏的供氧就跟不上了。当你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脏需要的氧气会比平时多50%到100%,但变窄的血管没法多送氧,心肌细胞就会“缺氧闹事”。这时候人会觉得胸骨后像被压了块石头,还可能扯着左肩、下巴疼,一般疼3到15分钟就能缓解。
血管“抽筋”:平滑肌闹脾气
冠状动脉壁有一层平滑肌,有些人的平滑肌会“过度敏感”——约30%的冠心病患者,血管遇到寒冷、情绪波动或烟草刺激时,会突然收缩痉挛。这种收缩不是因为血管里长了斑块,而是平滑肌“抽筋”,常规的冠脉造影可能查不出来,得用药物激发试验才能确诊。
电活动乱了:心肌“发电”异常
心肌长期缺氧会导致电活动紊乱——约45%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比如早搏、房颤,严重时甚至会变成室性心动过速(危及生命)。要是晚上突然心慌,还伴随出冷汗、喘不上气,得赶紧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的心脏问题)。
这些情况要赶紧重视
出现以下症状别大意:1. 累的时候胸痛,一周超过2次;2. 以前胸痛几分钟就好,现在疼超过15分钟;3. 胸痛时还恶心、出冷汗、喘不上气;4. 坐着或躺着突然胸痛,自己没法缓解;5. 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心慌。
遇到症状先这么做
建议按五步应对:1. 立刻停下:马上停止活动,坐着或躺着休息,要是有医生开的急救药,赶紧舌下含一片;2. 记清楚症状:写下来发作时间、疼了多久、怎么缓解的(比如休息后好的还是含药后好的);3. 尽快查急诊:24小时内做心电图、抽心肌酶谱(看有没有心肌损伤);4. 做影像检查:用心脏超声看心脏壁的运动情况,必要时做冠脉CTA(查血管有没有堵);5. 长期管起来:定期随访,查颈动脉超声(看有没有斑块)、ABI指数(查下肢血管硬度)这些指标,监控血管健康。
这样做能防住60%的风险
通过科学干预,能把心血管事件风险降60%以上:- 吃对饭:跟着地中海饮食吃——多吃坚果、深海鱼(比如三文鱼)、用橄榄油这类植物油脂;- 动起来:每周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心跳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大概是220减年龄);- 控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低于1.8mmol/L,有糖尿病的人糖化血红蛋白要<7%;- 调心情:用正念冥想、深呼吸这类方法,降低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交感神经兴奋)。
要提醒的是,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哪怕症状很轻也要早去医院;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心脏不舒服的,赶紧做运动负荷心电图筛查。其实,早发现、早评估心脏症状,是预防严重心血管事件最关键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