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就像给心脏输送氧气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红细胞好比昼夜奔跑的“氧气货车”,一刻不停地把氧气运到心肌细胞。可要是胆固醇斑块在血管壁上越堆越多,血管腔会慢慢变窄——就像高速公路被占用了车道。当血流没法满足心肌的氧气需求时,心肌细胞会因为缺氧出现代谢异常,引发胸闷等不适,医学上叫“心肌供氧失衡”,原理和交通拥堵导致物流中断差不多。
心肌耗氧量激增引发的供需危机
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时,心脏耗氧量会一下子增加3倍。这时候心脏跳得更快、收缩得更用力,可狭窄的冠状动脉没法跟着多送血。心肌细胞没办法,只能启动“无氧代谢”,结果产生乳酸堆积,就会出现压榨性胸痛——这就是典型的心绞痛,也是劳力型心绞痛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血栓:突发的“道路封闭”危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有层“纤维帽”,万一这层帽破了,会立刻触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直接把血管堵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大概75%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都是因为斑块破裂。这就像路上突然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瞬间把路封死,几分钟内就会造成大面积心肌损伤。
识别危险信号的三大关键
典型心绞痛有三个明确特征:
- 疼痛性质:不是尖锐的疼,而是像有重物压在胸口,闷、紧,常说“胸口像被石头压着”,一般持续3-15分钟;
- 诱发因素:爬楼梯、生气、吃太饱或者吹冷风这些情况容易诱发;
- 缓解方式:停下活动歇会儿,或者舌下含点硝酸甘油,症状会慢慢减轻。
但要注意,约25%的人症状不典型,比如上肚子不舒服、左臂酸胀,甚至嗓子发紧,容易被忽略。
现代诊断技术如何“透视”心脏
现在有不少无创检查能帮医生“看清”心脏问题:
- 心电图检查:安静时做心电图,能发现ST段压低等缺血信号;运动负荷试验则是让你在跑步机上动一动,通过心电图变化看心肌能承受多少“压力”;
- 心脏超声:能观察心脏肌肉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动”或者“动得慢”的缺血区域,还能打造影剂更清楚地看心肌灌注;
- CT冠状动脉成像:用64排以上的CT机,10分钟就能拍出冠状动脉的3D图像,对50%以上的血管狭窄,诊断敏感度能达到93%,特异度95%——相当于给血管做了个“立体CT”。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想要防冠心病,这些循证医学支持的方法要记牢:
- 饮食干预: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鱼类,少红肉),每天吃28克坚果(大概23颗杏仁),能降低2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 运动处方:每周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40分钟、骑自行车,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
- 睡眠管理: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比如睡觉打呼噜、频繁憋醒),得冠心病的风险是别人的2.5倍,要及时做多导睡眠监测;
- 体重控制:腰围每粗5厘米,心血管风险就上升18%。建议男性腰围别超过90厘米,女性别超过85厘米——比如买裤子时,男的选腰围2尺7以内,女的选2尺5以内。
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打120或去急诊——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
- 持续性胸痛:胸痛超过20分钟不缓解,或者含了硝酸甘油2-3次还没用;
- 血流动力学异常:伴随头晕、站不稳、意识模糊、四肢湿冷(像摸了冰一样),这是低血压甚至休克的信号;
- 静息发作:休息或睡觉的时候,频繁出现心前区闷、疼,说明斑块不稳定,随时可能破;
- 非典型症状:女性患者常见极度疲乏(像跑了马拉松一样累)、消化不良(反酸、胀),容易被当成“胃病”,但其实是心脏在报警。
总的来说,冠心病的核心问题就是心脏的“氧气供需没平衡”——要么是血管窄了“供不上”,要么是血栓堵了“断了供”。早看懂危险信号、早做检查、早养成好习惯,才能维护好心脏的“氧气高速公路”。毕竟,心脏的“交通”顺畅了,身体才能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