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尤其是胸骨后部位的疼痛)可能和心脏、呼吸、消化甚至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的问题有关。据统计,急诊收到的胸痛患者里,只有大约30%是心脏问题引起的,需要从多个系统排查原因。通过分析疼痛的感觉、引发因素以及伴随症状,能初步判断胸痛的根源。
心血管系统的"求救信号"
冠状动脉变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缺血,会引发典型的心绞痛。这种疼痛是心脏缺血时产生的代谢物质刺激神经引起的,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像被压迫一样疼,持续5到15分钟左右,还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出冷汗。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缓解症状,但一定要听医生指导使用。要注意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有研究发现,约40%的女性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持续隐痛,容易被误诊。糖尿病患者和老人还要警惕"无痛性心肌缺血",因为神经敏感度下降,可能没有明显疼痛。
骨骼肌肉系统的"隐形刺客"
肋软骨炎是常见的良性胸壁问题,大约占胸痛病例的15%。疼痛是局部刺痛,按压胸肋关节位置会加重,运动后更疼、休息后减轻,容易和心脏神经症混淆。胸壁受伤后要小心"迟发性血气胸",有研究说约30%的胸壁挫伤患者存在隐蔽的肋软骨断裂,如果被重物撞过之后一直疼,建议做三维CT检查。
消化系统的"病理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占非心脏原因胸痛的38%左右。主要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好,胃里的东西反流上来刺激食管黏膜,导致"烧心"一样的疼。平躺、弯腰时症状会加重,且和油腻饮食有时间关联。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酸反流的可靠方法。
胸痛处理的黄金法则
遇到突发胸痛,可以用"STOP原则"处理:
- Stop(停):立刻停下所有体力活动,减少心脏负担
- Time(记时间):准确记下疼痛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长
- Observe(观察):仔细留意伴随症状变化,比如呼吸困难、出冷汗
- Proceed(行动):如果10分钟内症状没缓解,立刻叫救护车或去医院
预防管理双管齐下
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降低胸痛风险:
- 基础预防: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保持BMI在18.5到24.9之间(正常体重范围)
- 饮食调整:试试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吃鱼和坚果),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检查
特别要提醒的是,胸痛时自行吃止痛药很危险——研究发现,这可能掩盖急性心梗症状,误诊率会增加2倍多。所以任何持续超过15分钟的胸痛都要当成潜在急症,及时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