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会长期觉得喉咙里像卡了东西,吞咽时总感觉有阻塞感,严重的甚至连吃饭都受影响。这种情况要警惕“食管狭窄”的可能,主要和慢性炎症刺激、占位性病变两大类原因有关。
为什么会得食管狭窄?
食管是连接喉咙和胃的肌肉管道,负责输送食物到胃里。如果长期受到物理刺激(比如总吃太烫的食物)、化学刺激(比如胃酸反流烧食管)或生物因素(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管黏膜会反复发炎。炎症次数多了,黏膜会增厚、结疤,就像皮肤受伤留疤会收缩一样,食管的管腔也会被挤得越来越窄。有研究发现,超过6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狭窄。
还有一种是“占位性病变”——食管里长了东西把管腔堵住了。良性肿瘤里最常见的是平滑肌瘤,差不多占食管良性肿瘤的70%;恶性的就是食管癌,最近几年发病率在上升,但早期发现的话,五年生存率能达到60%以上。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能有“假阴性”(明明有问题但结果正常),所以确诊必须靠取组织做病理活检。
出现这些症状要赶紧就医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别拖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1. 吞咽困难超过2周还没好;2. 吃饭时胸骨后一直有烧痛感(像吃了辣椒烧胃的感觉);3. 半年内体重掉了超过5%(比如原来100斤,半年瘦了5斤以上);4. 异物感严重到吃不下饭,甚至喝流质都费劲;5. 吞咽疼痛越来越厉害,从偶尔疼变成每次都疼。
怎么确诊食管狭窄?
医生一般会用三个检查确诊:1. 内镜检查:把带摄像头的细管子从喉咙伸进去,直接看食管黏膜有没有发炎、狭窄的位置和样子;2. 组织活检:在内镜下取可疑组织送病理科,明确是不是肿瘤或恶性病变;3. 影像检查:做CT或MRI,看狭窄范围有多大、有没有侵犯周围器官(比如气管、心脏)。
不同原因怎么治?
治疗要“对症下药”:1. 炎症引起的狭窄:用质子泵抑制剂控制胃酸、黏膜保护剂修复食管,同时调整生活习惯;2. 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超过2cm,建议内镜下切除(不用开肚子),防止变恶性;3. 恶性病变:早期用内镜治疗(比如ESD),中期可能手术切部分食管,晚期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日常要注意这些事
- 饮食:别吃超过60℃的热食(热粥、热汤放凉点再吃),少吃坚果、油炸食品、硬饼干这些“硌”食管的食物,尽量选软、好吞咽的;2. 吃饭习惯:坐着吃,别躺着吃,吃完保持直立30分钟(比如站着散步),防止胃酸反流;3. 体重:把BMI维持在18.5-24.9之间(体重kg÷身高m²),太胖会增加腹压,加重反流;4. 戒烟酒:抽烟刺激食管黏膜,喝酒加重胃酸分泌,尽量完全戒烟至少6个月,酒精每天别超过25g乙醇(约1瓶500ml啤酒或1小杯白酒);5. 心情:别因喉咙不适焦虑,试试正念呼吸或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情绪。
现在有哪些新治疗方法?
最近几年内镜技术进步很快,很多情况不用开胸开腹:1. 球囊扩张术:把小球囊送到狭窄处充气撑开,适合良性狭窄,一次成功率达85%;2. 金属支架:给恶性狭窄的食管放金属支架,快速缓解吞咽困难;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针对早期食管癌,从黏膜下完整剥掉肿瘤,比传统手术住院时间短40%。
要提醒的是,所有治疗都得听专科医生的。如果长期喉咙不舒服,一定要早点检查——早干预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大大降低食管穿孔、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风险。治好后也要定期复查内镜,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