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齿碰到冷热酸甜的东西时,突然出现短暂的敏感刺痛,其实是牙釉质和牙本质层在给你发“早期预警”——这时候蛀牙还没伤到牙髓,属于可复性牙髓炎的表现。医生会先清理腐坏的牙体组织,做间接盖髓治疗,再用玻璃离子材料补上,就像把松动的门窗修好,不会惊动里面的“住户”(牙髓),能有效阻止问题变严重。
如果疼痛变成持续的闷痛,还会在夜里加重,说明牙髓已经出现不可逆的炎症了——细菌突破了牙本质小管的“防线”,导致牙髓里压力升高、血管扩张。这时候得做根管治疗:医生用显微设备精准清理感染的组织,再用热牙胶把根管填紧,之后用树脂嵌体修复,既能消除炎症根源,还能保住牙齿的功能。据临床数据,规范治疗后成功率能达到92%。
现在的牙髓保存技术给一些特殊情况带来了新选择。比如年轻恒牙有深蛀牙快碰到牙髓,但还没出现不可逆炎症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确认牙髓血运还稳定的话,可以用生物陶瓷材料直接盖髓。这种技术能促进牙本质桥形成,保留牙髓的免疫防御功能,但得严格符合治疗条件,治疗后还要定期检查牙髓活力。
要是得了急性根尖周炎,牙齿会有明显的咬合痛——咬东西或敲一下牙齿就疼,有的还会出现根尖区肿胀。这时候除了常规根管治疗,还需要开髓减压引流,必要时得做根尖外科手术。治疗后要定期拍锥形束CT,看看根尖周围的病变有没有慢慢吸收。临床研究显示,及时处理的话,85%以上的病例能实现根尖周组织修复。
医生做治疗决策,会综合评估这几个关键方面:1. 冷热刺激后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比如是碰一下就疼还是疼很久);2. 叩诊(敲牙齿)的疼痛程度和牙齿松动情况;3. 数字影像(比如显微CT)显示的蛀牙深度和根尖周状态;4. 你自己描述的疼痛特点(比如是刺痛还是闷痛、有没有夜间加重)。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持续牙痛超过24小时,一定要赶紧去看医生——延误治疗会让牙髓坏死的风险增加30%。对于深蛀牙快碰到牙髓的情况,显微CT检查能把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5%。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坚持用含氟牙膏刷牙,能让龋齿发生率降低25%;给儿童的恒磨牙做窝沟封闭,防龋有效率达80%。日常刷牙要学“改良巴氏刷牙法”,刷完牙再用牙间刷或冲牙器清理牙缝里的菌斑。饮食上,尽量减少频繁吃含糖食物的次数(比如不要动不动就吃蛋糕、喝奶茶),酸性食物(比如果汁、碳酸饮料)最好集中在一顿吃,吃完及时漱口,避免酸性物质长期腐蚀牙齿。
总的来说,牙齿的敏感、疼痛都是不同阶段的“健康信号”——早期敏感及时处理能阻止问题恶化,出现持续痛或肿胀要尽快就医;而日常做好口腔护理、坚持预防措施,才是让牙齿保持健康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