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疼痛常被忽视,其实是牙周组织受伤的重要提醒。有数据显示,牙周炎已成为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还和全身炎症反应互相影响——如果出现刷牙出血、牙齿敏感或者嚼东西不舒服的情况,很可能说明牙周的支持结构已经出了问题。
科学护理怎么做?
1. 刷牙要讲“标准动作”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和牙龈呈45度角轻轻颤动,每个牙面至少刷10秒。研究发现,声波震动牙刷比手动牙刷清洁效果更好,它的高频震动能帮着清理牙龈下5毫米深的菌斑,比手动刷得更干净。
2. 辅助工具别漏掉
牙线要揉成C形贴住牙面刮,才能清掉牙缝里的残渣;后牙邻面的缝隙大,用牙缝刷更合适。含抗菌成分的漱口液要听医生建议用,用多久得看口腔里的菌群平衡情况;碳酸氢盐类的漱口液能调整口腔酸碱度,抑制致蛀牙的细菌。
3. 吃对食物帮牙周
少频繁吃游离糖(比如奶茶、蛋糕里的添加糖),多吃含多酚的食物(比如绿茶、葡萄、蓝莓)。平时多咀嚼(比如吃点脆苹果),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口腔“自洁”——研究还发现,含儿茶素的饮品(比如绿茶)能针对性抑制牙周里的有害细菌。
药物干预要注意什么?
如果牙龈红肿疼得厉害(急性炎症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抗菌制剂,但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来。比如局部用的缓释抗菌凝胶,能在牙周袋里保持有效作用72小时以上;含植物提取物的口腔护理产品得经过临床验证,确保既能抑菌又不会刺激口腔。
专业治疗有哪些路径?
1. 先做基础治疗
用超声仪器清掉牙龈上方的牙石,再用手工刮治清理牙龈下方的菌斑——这一步是治牙周炎的“地基”。定期做牙周维护能让治疗成功的概率超过85%,至于多久做一次,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调整。
2. 什么时候需要手术?
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5毫米,或者牙龈下面的骨头有明显缺损,可以考虑做再生手术(比如填骨增量材料)。但手术有严格的条件,术后还要密切观察牙龈等软组织的愈合情况。
3. 长期维护不能断
个性化的维护方案要包括定期用探针检查牙周(看有没有深层菌斑);有些情况会用激光辅助治疗,能减少深层的菌斑残留——研究发现特定波长的光有针对性杀菌的作用,但得配合全面的维护计划才有效。
怎么提前预防?
建议每年做两次专业口腔检查,高危人群(比如有糖尿病、长期吸烟的人)要多做几次牙周评估。特殊生理阶段(比如孕期、更年期)更要加强口腔护理——研究发现牙周健康和全身炎症指标关系很大,比如牙周不好的人,全身炎症风险可能更高。另外,管理好心理压力也有用:压力大的时候,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受影响,间接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
其实,牙周健康从来不是“小问题”——它连着牙齿的寿命,甚至和全身健康有关。不管是日常的正确刷牙、用牙线,还是必要时的专业治疗,早重视、早行动才能避免牙龈问题变严重,守住一口能好好吃饭的好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