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牙龈上有异常鼓包或突起时,要警惕五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这些问题往往和牙齿本身、牙周组织甚至全身因素有关,就像口腔里“乱搭乱建”的小工程,得找准源头才能解决。
牙龈异常增生的常见原因
根尖周炎症“冒出来”的包
龋齿如果没及时治,会慢慢烂到牙髓(牙神经),牙髓坏死之后,牙根尖周围组织会出现慢性炎症。炎症部位的免疫细胞会释放“炎性信号”,刺激周围组织长出瘘管样增生。这种情况通常伴随根尖骨质破坏,拍牙片能看到黑色透射影,需通过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源。
牙周发炎后的“代偿反应”
牙周袋里长期堆积的菌斑(细菌团块)持续刺激牙龈,引发慢性炎症。牙龈为了“保护”暴露的牙根会慢慢增生,反而形成“假性牙周袋”——看起来像牙周袋,其实是牙龈肿出来的。这种增生常伴随牙槽骨吸收(支撑牙齿的骨头变少),需要牙周基础治疗(洗牙、刮治)加长期维护控制。
某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有些药物比如钙通道阻滞剂(治高血压常用药)、抗癫痫药,会影响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胶原代谢,导致牙龈结缔组织增生。这种增生有个体差异,减药或换药需找原处方医生评估,不能擅自调整。
良性肿瘤的“局部占位”
牙龈瘤是常见的口腔良性肿瘤,通常和局部创伤(比如咬到牙龈)或长期刺激(比如牙结石)有关。它会像气球一样膨胀生长,可能挤歪旁边牙齿,需手术完整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确认性质。
遗传带来的“特殊增生”
牙龈纤维瘤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表现为牙龈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严重时会盖住牙面影响咬合。需做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治疗要牙科、正畸科等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
发现增生后该怎么治?
发现牙龈异常增生,医生会按“三步法”处理:
- 初步评估:记录病变的位置、大小、质地、生长速度;检查相邻牙齿松动度和牙周状况;了解全身健康情况及用药史。
- 辅助检查:拍牙科X线片看牙根及周围骨质;复杂病变用锥形束CT三维定位;病理活检鉴别良恶性。
- 分型治疗:感染性病变先控制感染,再做根管或牙周治疗;药物性病变调整用药配合牙龈整形术;肿瘤性病变完整切除加病理分析;遗传性病变分阶段手术加正畸联合治疗。
治好后怎么防复发?
牙龈增生治好后,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降低复发风险:
- 基础防护: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牙缝刷清洁;定期做牙周检查和专业洁治;均衡膳食补充维生素C(如新鲜水果)。
- 针对性防护:菌斑多可短期用氯己定含漱液(连续不超过一周);调整咬合减少创伤;正畸改善牙齿排列减少刺激。
- 长期监测:每6-12个月拍口腔全景片;建立个人口腔健康档案;再次出现异常增生及时就诊。
特别要提醒的是:任何牙龈病变都需专业鉴别诊断。如果增生持续不愈、快速生长,或伴随发烧、乏力等全身症状,要立刻就诊。规范治疗后定期复查可防复发——只要科学管理,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