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口臭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其实这是牙周组织在“报警”——你的口腔细菌平衡可能被打破了。牙菌斑(一种黏在牙齿上的细菌膜)越积越多,会引发牙龈炎症,还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这就是口臭的来源。
牙周健康的核心威胁
牙菌斑是口腔有害细菌的“大本营”,它们的代谢废物会刺激牙龈发炎。当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牙周袋”超过3毫米深时,里面变成厌氧环境,更适合有害菌扎根。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牙龈下的有害菌比正常人多很多,这些细菌会慢慢破坏支撑牙齿的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的破坏是一步步来的:
- 初期:牙龈红肿,刷牙或咬硬物时容易出血
- 进展期:牙龈和牙齿之间形成更深的牙周袋
- 重度阶段:支撑牙齿的牙槽骨开始吸收
- 最终: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科学护理方案
护好牙周得做对日常护理,核心是这3点:
- 刷牙:用巴氏刷牙法(牙刷毛斜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来回刷),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刷够2分钟
- 清牙缝:刷完牙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这些地方牙刷碰不到,最容易藏菌斑
- 辅助清洁:用冲牙器帮忙冲掉牙周袋里的脏东西,尤其是牙缝大或有牙周袋的人
用抗菌漱口水要注意:
- 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别连续用超过2周,不然可能让舌头变色或口腔菌群失衡
- 可以换着用不同成分的漱口水
- 用完30分钟内别吃东西、喝水,让成分发挥作用
专业治疗手段
如果日常护理没用,得找医生做系统治疗:
- 先检查:医生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看看牙龈附着情况
- 基础治疗:洗牙(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刮治(深入牙龈下,刮掉藏在里面的脏东西)——这是治疗牙周炎的关键
- 进阶治疗: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激光辅助治疗,或者做牙周手术修复受损组织
治疗后要注意:
- 48小时内别吃太烫的东西,避免刺激牙龈
- 按医生要求用消炎药物(别自己乱买)
- 定期回医院做牙周维护,防止复发
全身健康关联
牙周健康和全身健康是“双向影响”的:
- 心血管:口腔炎症产生的因子可能加重血管内壁损伤,增加心脏病风险
- 血糖:牙周炎会让身体处于炎症状态,可能影响胰岛素作用,让血糖更难控制
- 呼吸:口腔里的有害菌可能被吸进呼吸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等感染
所以中老年人最好把牙周检查加入常规体检,40岁以上的人可以加做牙周生物标志物检测,早发现问题。
综合预防策略
要想不犯牙周病,得从多方面入手:
- 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少吃奶茶、蛋糕、可乐(减少精制糖)——糖会让菌斑更易繁殖
- 习惯:戒烟戒酒,烟酒会刺激牙龈、加重炎症
- 环境:保持口腔湿润,别太干(比如长时间用嘴呼吸会让口腔变干,利于细菌生长)
- 压力:压力大时用深呼吸、冥想调节,因为紧张会让激素变化,影响牙龈健康
特殊人群要注意:
- 吃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的人:刷牙或治疗时注意出血情况,提前告诉医生
- 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血糖高会加重牙周炎,反过来牙周炎也会让血糖更糟
-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会让牙龈更敏感,更容易出血、红肿,要更注意清洁
定期检查和自我监测
定期看牙医很重要:每6-12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日常也能自己监测:
- 看牙龈:正常牙龈是淡粉色、坚韧的,如果变成鲜红/暗红、摸起来软,可能有炎症
- 测出血:刷完牙或用牙线时,有没有经常出血?
- 闻口臭:如果口臭持续存在,就算刷了牙也还有,可能是牙周炎的信号
其实,牙周病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做好日常护理、定期找医生检查,就能把牙周问题“拦在门外”。要知道,牙周健康不只是让你“能吃饭、没口臭”,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