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龈突然疼得像沾了辣椒面?照镜子发现牙齿表面黑了一块?最近连咽口水都有点隐隐作痛……这些看似没关系的小毛病,其实可能是口腔里的“菌群”在“闹脾气”。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三个症状的联系,教你怎么快速应对。
这三个症状,其实是口腔“菌群小世界”乱了
我们的口腔里住着成千上万的细菌,正常情况下“好菌”压着“坏菌”,相安无事。但如果刷牙没刷干净,牙齿上粘粘的“牙菌斑”(就是吃东西后残留的脏东西)堆在牙龈边上,坏菌就会释放毒素,让牙龈红肿、疼得像沾了辣椒;接着,变形链球菌这类坏菌会把吃进去的糖变成酸,像小钻头一样腐蚀牙釉质——等你发现牙齿发黑,已经是蛀牙形成了;要是蛀牙烂得太深,逼近牙神经,细菌还可能顺着牙根扩散到周围组织,引发根尖周炎,甚至牵连到喉咙,但喉咙疼大多是单独的感染,得让医生鉴别是不是牙的问题。
发现牙齿黑、牙龈疼?前3天这么做
如果已经出现这两个症状,前3天的护理能帮你“踩刹车”,试试这3步:
- 把“死角”刷干净! 用软毛牙刷,45度角对着牙龈和牙齿交界的“牙龈沟”,小幅度震颤着刷每个牙面20秒(这就是医生推荐的“巴氏刷牙法”),再用牙线清牙缝里的残渣——后牙内侧、牙缝这些容易漏的地方,能用“菌斑显示剂”(涂在牙上,没刷干净的地方会变粉色)帮忙找。
- 用对“缓解工具” 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暂时抑制菌斑,但别连续用超过7天,不然会打乱口腔菌群;肿得疼的话,用冰袋裹层毛巾敷患侧脸颊,每次15分钟,歇1小时再敷,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会越用越疼。
- 吃点“软乎且营养”的 暂时告别碳酸饮料、糖果,选温凉的粥、汤或者把猕猴桃、蓝莓打成泥——这些食物不会戳到牙龈,还能补维生素C;多吃点芹菜、苹果这类“有纤维”的,嚼的时候能促进唾液分泌,帮着中和口腔里的酸。
别扛着!出现这些情况马上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别硬扛,赶紧找牙医:
- 没刺激也会持续疼(比如躺着也疼);
- 喝冷水、吃热饭时牙敏感得跳起来;
- 牙龈上鼓了个脓包(摸起来软软的,还疼)。
医生会帮你做这些检查:拍口腔全景片(看看蛀牙深不深、牙根有没有发炎),用冷热或电刺激测测牙神经“活不活”;要是牙神经坏了,得用高倍显微镜清理牙里面的感染(显微根管治疗);如果是牙周的问题,得做“龈下刮治”——把牙龈下面的牙石清出来,可能会打麻药,不用怕疼。
特别提醒:抗生素不能自己吃! 只有约10%-15%的牙源性感染需要用抗生素,得医生判断。要是医生开了药,一定要按疗程吃完,别随便停(不然细菌会“耐药”);吃药期间别喝酒,不然可能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
不想再疼?这3招帮你防复发
世界卫生组织说,80%的口腔问题能通过日常护理避免,这3招简单又好用:
- 定期“自查” 每3个月用一次菌斑显示剂,看看哪里没刷干净;用电动牙刷的话,选有“压力感应”的——要是刷得太用力,它会提醒你,避免刷伤牙龈。
- 吃对+用对 吃完东西嚼20分钟无糖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里的酸;选含氟的牙膏,氟能让牙釉质更结实,减少蛀牙的可能。
- 别乱“杀菌” 定期查一下口腔菌群,要是坏菌多,针对性补点有益菌(比如罗伊氏乳杆菌);别乱用词性漱口水,不然“好菌”也被杀了,反而让坏菌更猖狂。
其实口腔的问题,本质就是“菌群平衡”被打破——牙菌斑堆多了,坏菌占了上风,就会引发牙龈疼、牙齿黑的连锁反应。早发现(比如刷牙疼、牙齿黑赶紧重视)、早处理(前3天做好居家护理)、及时看医生(别等疼得受不了),再加上日常的预防,就能把口腔问题“掐灭”在刚开始的时候。毕竟,一口健康的牙,才是吃嘛嘛香的底气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