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完牙科手术(比如拔牙、种植牙)后,最发愁的就是“怎么护理才不会影响恢复”。其实术后护理的核心,就藏在“时间节点”里——术后前24小时是创口愈合的“关键期”。这时候,伤口处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形成血凝块,相当于给骨组织修复搭了个“生物支架”,这个支架要18-24小时才能初步稳定。要是过早用牙刷、漱口水或舌头碰创口,很可能把血凝块弄破。临床数据显示,不当清洁会让术后感染风险高约三分之一,疼痛时间还会延长两倍以上。
术后护理分三步:跟着时间来最稳妥
第一阶段:术后0-24小时——稳住血凝块是核心
这24小时里,一切可能“干扰”血凝块的操作都要停:别刷牙、别用漱口水,连舌头都别老舔伤口。可以用冷敷缓解肿胀(冰袋裹层毛巾敷脸,每次15-20分钟),再调整体位(半坐或侧躺,别趴着压伤口)。另外,每小时做5次“咬肌收缩训练”——轻轻咬紧牙关再松开,能帮着止血。
第二阶段:术后24小时-72小时——慢慢开始“轻清洁”
等24小时过了,血凝块稳定了,可以用生理盐水(淡盐水)含漱(含1分钟再吐,别用力冲),再用超软毛牙刷轻刷其他牙齿。刷的时候要注意:牙刷倾斜15度,顺着牙缝轻扫,别戳创口。临床试验显示,这种方法能清掉60%的菌斑,还不会刺激伤口。
第三阶段:术后72小时后——进入“功能恢复期”
到了第三天(72小时),可以换成温盐水(温度和体温差不多,约37℃)含漱,饮食要选软质的(比如粥、软面条、鸡蛋羹),食物温度控制在25℃左右最好。研究发现,合适的温度能让血管扩张得刚好,帮着组织修复。
护理要避开三个“雷区”
- 选对牙刷:用直径0.1mm以下的超细刷毛,比普通牙刷的刺激小70%;
- 别乱刷:禁止横向刷牙,不用带研磨颗粒的清洁产品(比如磨砂牙膏);
- 含漱要温和:液体温度和体温一致,若用抗菌漱口水,选含氯己定成分的(需遵医嘱)。
盯紧三个“异常信号”,有问题及时找医生
- 渗血太多:单次含漱出血量超过5ml(约一口量),或持续渗血;
- 突然肿胀:肿胀加重、张不开嘴,可能是感染;
- 发烧:体温超过38℃且不退,要排查系统性炎症。
这些新方法,能帮着更好恢复
现在有温敏型凝胶敷料,能在创口形成“动态保护层”(粘附强度刚好不会掉);还有智能设备通过pH值检测提示口腔环境变化;个性化护理器具用弹性材料做的,能自动避开创口区域。
规范护理的好处很明显——临床研究显示,按步骤来能让干槽症(术后常见剧痛并发症)发生率降45%,创口愈合时间缩短约1.8天。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术后一周内若出现持续异常(比如一直疼、肿得更厉害),一定要及时复诊,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愈合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