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伴随牙齿松动脱落时,很多人都存在认知误区。最新临床研究显示,82%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其中65%因为错误修复反而造成二次损伤。牙齿修复就像盖房子,得遵循“先打基础再建结构”的原则。
牙周治疗:修复前的必要准备
如果有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流脓这些情况,说明牙龈正处于活动性炎症期。这时候强行做牙齿修复,就像在松软的地基上盖房子,修复体的寿命会变短。根据临床指南要求,得先通过龈下刮治、牙周冲洗等治疗,把牙周探诊深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炎症指数降到15%以下,才能进入修复阶段。
修复方案制定的三维评估体系
专业医生会从三个方面综合评估:
- 骨头条件:用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高度,如果骨高度低于8毫米,得先做骨增量手术;
- 功能需求:动态分析咀嚼时的压力分布,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的修复体形状;
- 美学要求:前牙区优先选全瓷材料,后牙区更看重耐磨性和强度。
修复方式的临床选择依据
近年临床数据显示,种植牙5年存留率达95.2%,还能有效防止邻牙倾斜,现在用得已经比传统烤瓷牙多。但要注意:烤瓷牙需要磨掉约60%的健康牙体组织,10年后继发蛀牙的概率比较高。对于骨头吸收严重的患者,得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或骨劈开等增加骨量的技术。
修复后的长期维护要点
规范的维护能让修复体寿命延长40%,建议这么做:
- 控制菌斑:用牙周专用牙刷配合牙缝刷,还可以用0.12%氯己定含漱液辅助;
- 调整饮食:避免单侧咀嚼,粘性食物切小块吃,坚果类建议磨碎;
- 定期监测:每3-4个月做一次专业维护,日常可以用牙周探针自己监测牙龈状况。
常见误区警示
临床发现有三个误区要特别注意:
- 自己用抗生素冲洗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 急性炎症期做即刻负重种植,失败风险会增加;
- 含研磨剂的牙膏会加速种植体表面磨损。
现代口腔医学强调“以保存牙齿为主”的治疗理念。生物引导再生技术联合正畸牵引,已经能让部分原本需要拔除的患牙获得再生机会。当发现牙龈退缩超过2毫米时,建议及时做系统的牙周检查,早诊早治才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