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胃痛的发生和人体的昼夜规律变化关系很大。当夜间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力以及神经感知这几个系统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周期性的疼痛。现在消化医学研究发现,这种有规律的症状往往提示特定的病理原因,需要针对性处理。
胃炎:胃黏膜保护力“跟不上”
胃黏膜的保护层在夜间会有正常的功能变化。研究发现,睡眠时胃排空的速度比清醒时慢40%左右,同时迷走神经变兴奋,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当胃液的酸度(pH值)低于3的时候,胃黏膜受损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因为胃黏膜屏障被破坏,夜间胃痛的概率是没感染者的2.3倍。典型的表现是胸口正中间下面一点(剑突下)隐痛,常伴着吃完饭后胀、反酸等症状,病程会有明显的周期性——比如一阵子经常痛,一阵子又好点。
十二指肠溃疡:强酸刺激的“空腹痛”
空腹时胃酸的酸度可能会降到pH1.5(非常酸),这种强酸环境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伤口刺激很大。数据显示,这类患者夜间胃痛的发生率高达78%。疼痛大多在肚脐上方偏右的位置,有些患者吃点东西就能缓解——因为食物能中和一部分胃酸,暂时减轻刺激。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因为这类药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变弱,要特别注意监测。
生活习惯:这些行为会“火上浇油”
现在的生活方式里有不少诱发因素:吃太多高脂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肥肉)会让胃排空慢3-4小时,胃酸一直留在胃里刺激黏膜;喝咖啡因类饮品(咖啡、浓茶、可乐)会让胃酸分泌增加50%;吃完饭后马上躺着,反流的风险会高65%——胃酸反流到食道,不仅烧喉咙,也会加重胃痛。还有有睡眠呼吸障碍的人,因为夜间缺氧会让胃黏膜缺血,胃痛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8倍。这些因素常常和基础疾病一起,让胃痛更严重。
4个方法,缓解夜间胃痛
- 记录症状:把胃痛发作的时间(比如是凌晨2点还是刚躺下来1小时)、疼多久(是疼10分钟还是半小时)、什么情况能缓解(比如吃点苏打饼干有没有用、坐起来会不会好点)记下来,做成症状日记,帮医生更准确地诊断。
- 调整睡觉姿势:睡前3小时别躺着——比如别吃完晚饭就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床头可以抬高15-20厘米(大概一个枕头的高度),用砖块或垫高床垫的一头都行,减少胃酸反流到食道,缓解疼痛。
- 调整饮食:晚餐吃七分饱,别吃太酸(橘子、醋)、太辣(火锅、辣椒)或太油(炸鸡、红烧肉)的食物;如果晚上饿,可以选点碱性的零食(比如苏打饼干),中和一点胃酸,别吃甜的或咸的零食——甜的会促进胃酸分泌,咸的会刺激黏膜。
- 缓解压力:压力大的时候,皮质醇(压力激素)会升高,导致胃酸分泌变多。试试腹式呼吸训练——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数1、2、3),再慢慢呼气,肚子缩回去(数1、2、3、4),每天做5-10分钟,能帮着降低压力,减少胃酸。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持续性的剧烈疼痛(疼得直不起腰、冒冷汗)、呕血(吐鲜血或像咖啡渣一样的东西)、拉黑便(像柏油一样黑、发亮)、体重突然下降(比如1个月瘦了5斤以上)。现在的检查技术很成熟,胃镜15分钟就能完成,能直接看到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准确率超过95%,能帮着找出感染的问题。治疗通常会用抑酸药和黏膜保护剂一起,但具体怎么用一定要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药。
消化系统的健康需要综合调理。调整生物钟(比如按时睡觉、别熬夜)、优化饮食(吃清淡好消化的),再加上规范的医疗干预,大多数人3-6个月就能明显缓解症状。规律的作息和科学的饮食是保护肠胃的基础——比如晚上11点前睡,早餐吃好(比如粥、鸡蛋、馒头)、午餐吃饱(比如米饭、蔬菜、瘦肉)、晚餐吃少(比如面条、清蒸鱼、凉拌菜),这样才能让肠胃“工作”得更顺畅,减少夜间胃痛的打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