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球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健康问题,它和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发展都密切相关。只要科学认识、规范管理,就能有效降低相关健康风险。
认识幽门螺杆菌:它是怎么“赖”在胃里的?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内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有个“生存法宝”叫尿素酶,能把胃里的尿素变成氨,中和胃酸,从而在胃黏膜上“扎根”。它还长着鞭毛,能钻过胃表面的黏液层,分泌的CagA蛋白和VacA毒素会直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目前已经明确,这种菌和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脱不了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把它列为“一类致癌因子”(即确定会导致癌症的病原体)。
怎么传染的?这些途径要避开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常见的“传染场景”有以下几种:
- 口-口传播:共用餐具、给孩子嚼饭喂饭、情侣接吻等,都可能让细菌交叉感染,最好用分餐制或公筷;
- 粪-口传播:喝没烧开的生水、吃被污水污染的食物,细菌可能从粪便进入口腔,一定要喝开水、注意饮食卫生;
- 医源性传播:现在正规医院的内镜消毒很严格,不用过度担心;
- 宠物接触:猫、狗等宠物可能携带细菌,别让宠物碰餐具,定期给宠物驱虫。
感染后有啥症状?可能悄悄“伤胃”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表现差别很大,有的人有明显感觉,有的人却“没反应”:
- 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现上腹不适、恶心、轻微胃痛;
- 慢性感染期: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餐后饱胀、隐隐胃痛;
- 约30%的人:没有任何症状,但胃黏膜已经出现炎症或损伤;
- 长期不处理:可能发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生——这些都是癌前病变,需要警惕。
怎么查?这几种方法常用
想知道有没有感染,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各有特点:
- 碳13呼气试验:无创、方便,吹口气就能查,准确率高,适合大人常规筛查;
- 血清抗体检测:抽静脉血,能看出“以前有没有感染过”,但不能确定“现在有没有”;
- 粪便抗原检测:查大便,适合小孩、孕妇或不能做呼气试验的人;
- 胃镜检查:能直接看胃黏膜情况,还能取组织活检,准确率最高,但属于有创检查(需要插管)。
怎么治?要按规范来
根据最新临床指南,幽门螺杆菌根除推荐“四联疗法”——包括抑制胃酸的质子泵抑制剂(让抗生素更有效)、保护胃黏膜的铋剂,再加两种抗生素(需根据药敏试验选适合的组合)。疗程一般10-14天,一定要严格遵医嘱吃完,不然容易产生耐药性。治疗结束后4-8周,要复查(比如做呼气试验)确认根除效果。
家里怎么防?这些习惯要养成
家庭是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的“重灾区”,做好这几点能有效预防:
- 餐具定期高温消毒:用开水煮15-20分钟,比化学消毒更安全;
- 推行分餐制:用公筷公勺,别混着夹菜;
- 注意食品卫生:剩菜及时放冰箱,超过2天的最好不吃,生熟食物分开处理;
- 宠物管理:别让宠物上餐桌,定期带宠物驱虫;
- 保持卫生习惯:餐前便后用肥皂洗手,至少洗20秒。
吃什么能养胃?帮胃黏膜修复
合理饮食能辅助胃黏膜修复,试试这样吃:
- 多吃含黏蛋白的食物:比如山药、南瓜,能在胃表面形成保护层;
- 适量吃抑菌食材:比如大蒜(煮熟吃减少刺激)、蜂蜜,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 避免这些食物:腌菜、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白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别暴饮暴食,也别饿太久。
治完要复查吗?长期随访很重要
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的人,要建立长期监测计划:
- 根除治疗后:一定要在4-8周复查,确认有没有根除掉;
- 有胃黏膜萎缩的人:每1-2年做一次胃镜,观察病变情况;
-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缩短随访间隔(比如每年查一次);
- 出现警示症状:比如持续胃痛、拉黑便、体重骤降、呕吐带血,要立刻就医。
幽门螺杆菌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早认识、早治疗,平时做好家庭防控和饮食调理,定期复查,就能有效降低它对胃的伤害。守护胃健康,从远离幽门螺杆菌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