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被碰到、压到后容易出现异常淤青,可能是身体止血系统出了问题。正常止血主要靠血小板聚集、凝血反应和血管收缩三个环节配合,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有异常,微小创伤后就可能出现皮下出血。
止血系统异常的三大原因
1.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有问题
血小板是止血的“主力军”,正常情况下每升血液里有150-400×10⁹个。如果血小板数降到每升50×10⁹以下,就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还有些情况是血小板功能异常,比如没法正常聚集(像GPⅡb/Ⅲa受体缺陷)、没法释放活性物质(像致密颗粒缺乏)。常见原因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者吃了抗血小板药导致血小板被抑制。
2. 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凝血反应是一系列蛋白(12种丝氨酸蛋白酶)参与的“连锁反应”。如果Ⅷ因子活性低于30%(比如血友病A),或者有狼疮抗凝物这类干扰物质,会让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变长。研究显示,约15%的慢性淤青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因子活性下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3. 血管壁结构不完整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说明血管壁结构或功能有问题。比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的坏血病、过敏性紫癜,会影响血管基底膜的胶原合成;老年人因血管硬化出现的“老年性紫癜”也属于这种情况。
怎么评估和处理
先记好症状
建议建立“出血日记”,记录淤青出现的频率、部位、大小及伴随症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每个月出现3次以上;淤青直径持续超过2厘米;同时有牙龈、鼻腔出血;关节腔积血。
该做哪些检查
去血液科就诊后,一般会进行阶梯式检查:第一步初筛,查全血细胞分析(含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PT/APTT/TT/FIB);第二步专项检测,做血小板聚集试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Ⅷ/Ⅸ/X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第三步特殊检查,用束臂试验评估毛细血管脆性,或通过皮肤活检观察血管结构。
处理要针对原因
需在明确病因基础上干预:药物方面,比如维生素K1(帮助Ⅱ/Ⅶ/Ⅸ/X因子发挥作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系统);营养上,每天补充100-200mg维生素C(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生活里要注意,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选择软毛牙刷,穿着防护性衣物。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出现以下表现时,建议48小时内就诊:淤青进行性加重;无诱因出现紫癜性皮疹;家里有人有出血病史;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异常。临床数据显示,约7%的慢性淤青患者最终确诊为系统性免疫性疾病,早期识别可使治疗有效率提升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