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开刀手术,现在肿瘤治疗多了种“精准打击”的新方法——介入治疗。它通过微创方式直接对准肿瘤病灶,把治疗工具送到肿瘤的供血动脉里,既减少了全身副作用,又提高了局部治疗效果。这种技术到底如何改变肿瘤治疗的格局?
哪些情况能用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
- 实体肿瘤是主要用武之地:像肝癌、肺癌、肾癌这些常见实体瘤,用动脉灌注治疗效果不错,比如肝癌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已证实能让患者3年生存率达到40%-50%;
- 消化道肿瘤的紧急救援办法:晚期食管癌患者放个支架,就能重新恢复进食;胆道肿瘤患者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能把淤积的胆汁引出来,缓解黄疸;
- 围手术期的好帮手:术前做介入能让肿瘤缩小,方便后续手术;术后用介入持续往动脉里灌药,能降低复发风险;
- 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对于没法手术的晚期患者,用栓塞剂堵上肿瘤的供血血管,断了肿瘤的“粮道”,让它生长变慢。
介入治疗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其实就是三个关键步骤:
- 把药直接送到肿瘤家门口:在X线影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把细细的导管精准插进肿瘤的供血动脉,局部药物浓度能达到静脉输液的100-400倍,杀肿瘤更有力;
- 断肿瘤的“粮道”:用栓塞剂堵住肿瘤的滋养血管,让肿瘤细胞因为缺血缺氧坏死;
- 药+断粮的双重打击:高剂量化疗药加上堵血管的作用,比传统全身化疗效果好5倍以上。
介入治疗比传统方法好在哪?
和传统疗法比,介入有明显优势:
对比全身化疗
- 精准打药:药物都集中在肿瘤区域,全身的恶心、脱发等副作用能减少70%;
- 药量少效果好:局部用的药量只有全身化疗的1/3,但疗效更显著;
- 能反复做:根据治疗后的反应,可以多次进行,持续压制肿瘤。
对比开刀手术
- 伤口特别小:只需要在皮肤上开个3毫米的小口,术后几乎没有疤痕;
- 麻醉更安全:90%的患者只用局部麻醉,不用承担全麻的风险;
- 恢复特别快:术后6小时就能下床活动,平均住院3-5天就能回家。
特殊人群更获益
- 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患者做介入治疗,治疗相关的死亡率不到1%;
- 有基础病的人:比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没法做开刀或化疗,介入是不错的替代方案;
- 让“不能手术”变“能手术”:能让20%-30%原本没法切除的肿瘤缩小,变成可以手术的状态。
怎么决定要不要做介入治疗?
要走标准化的流程:
- 先做影像检查:用增强CT或MRI看清肿瘤的血管分布和解剖结构;
- 评估获益风险:结合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比如是不是容易转移)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看介入治疗是不是利大于弊;
- 联合其他疗法:可能会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一起用,提高效果;
- 动态调整方案:治疗后根据影像结果(比如肿瘤有没有缩小)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调整治疗参数。
治疗后要注意什么?
介入治疗后的管理很重要,要做好三点:
- 定期复查影像:每3个月做一次增强MRI或CT,看看肿瘤有没有活性;
- 保护重要脏器:要做保肝治疗,多喝水(水化),预防化疗药物对身体的损伤;
- 维持身体机能:每天吃够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2-1.5克,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吃72-90克蛋白质),适量运动,保持体力。
介入治疗是精准医疗的重要方式,已经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比如规范治疗的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能比传统治疗延长2倍以上,有些晚期患者还能长期带瘤生存。不过要注意,介入治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要找多学科医生(MDT)一起商量,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意愿和医疗资源,制定个性化的方案。随着影像导航技术和新型栓塞材料的发展,介入治疗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