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风险评分的前景与陷阱
遗传学进步使同时分析数千个基因成为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评分能高精度评估疾病风险。但多基因风险评分是否已准备好变革医疗体系,还是其局限性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技术网络》采访了哈佛医学院专注于基因组学伦理法律及社会影响研究的生物伦理学家Anna CF Lewis博士,探讨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潜力与挑战。
理解多基因风险评分及其潜力
遗传研究旨在解释为何某些人更易罹患特定疾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正是该领域的新兴工具。
"多基因风险评分是对个体罹患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数值评估。该评分通过整合众多基因变异(通常是单核苷酸变异)的影响计算得出,"Lewis解释道。
与聚焦单个突变的基因检测不同,多基因风险评分考虑全基因组中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个基因变异的微小贡献。每个变异根据大型人群研究中与特定疾病的关联强度被赋予权重,综合后生成个体相对于总体人群的遗传风险评估值。
例如,研究人员已开发出用于评估个体冠状动脉疾病终身风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该技术的吸引力源于其个性化医疗和指导预防策略的潜力。若医生与患者能识别出心脏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高遗传风险人群,便可提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筛查或预防性治疗进行干预。
"人们期望多基因风险评分能确定将其纳入医疗体系的最有效方式,"Lewis表示,"尽管研究仍在进行中,以验证这种期望能否实现。"
尽管科学前景光明,该领域仍在发展中,研究者持续优化评分体系,力求明确如何将基因洞见转化为实质性的健康成果。
应用多基因风险评分的伦理与实践挑战
多基因风险评分虽有望实现医疗个性化,却也带来伦理与实践难题。
"常被提及的问题是评分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不一致。评分对训练数据中代表性充分的人群效果最佳,而现有数据严重偏向白人群体,"Lewis指出。
这种差异凸显更根本的问题:即使评分统计准确,如何及在何处才能真正改善生活?Lewis强调预测性能仅是全局的一环:
"我个人认为更大挑战在于确定这些评分最能改善生活的应用场景。我们必须思考个体受益的完整流程。"
"预测性能固然重要,但同样关键的是聚焦哪些疾病、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何种后续措施,以及如何将评分融入诊疗。在所有这些环节而不仅是预测性能上,都存在公平性质疑,"她补充道。
"另一问题是当前评分对个体的可靠性不足。同一人使用不同评分系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Lewis指出,这引发了关于一致性和可信度的疑问。
除技术局限外,临床效用问题成为利益相关方辩论的核心。临床医生、患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分歧不在于立场,而在于证据。
"当前主要分歧不在于不同群体之间,而在于这些评分是否已具备或将证明具有临床效用,"Lewis解释道。
"我们需要前瞻性证据,它不仅反映风险信息的传递,还包括对信息使用方式的理解,尤其是其是否真正改善了预期健康结局。"
将多基因风险评分纳入常规诊疗需审慎评估,不仅要看预测能力,还需考察公平性、可靠性和实际效果。否则,其承诺将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未来伦理挑战
随着多基因风险评分在医疗体系中的深入应用,新的伦理隐忧可能浮现。首要关注点是基因歧视风险。
"我们可能看到人寿保险公司对基因歧视问题产生更多担忧,"Lewis表示,这可能导致高风险人群面临不平等。
另一新兴隐忧是胚胎选择中的评分应用。随着基因组技术进步,该做法可能更普及,引发关于生殖选择界限与社会"基因优化"压力的深刻伦理问题。
"我们需要更审慎地思考责任表述方式,警惕基因决定论,"她补充道。
Lewis对基因决定论——认为基因刚性决定健康结局的信念——的警示,凸显了更广泛的挑战:科学工具进步的同时,伦理反思必须同步跟进。
我们如何讨论风险、责任与预防,将决定这些强大技术是促进社会公平受益,还是加剧既有不平等。
多基因风险评分的伦理图景将随科学应用持续演变。主动参与、透明度和审慎的政策制定,对确保这些评分增强而非限制个人与社会福祉至关重要。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