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Maskot/Getty Images)
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家庭、医疗系统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今中风不再局限于老年人群,越来越多地影响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年轻群体,干扰工作、家庭生活及长期健康。在美国,每年女性中风患者比男性多出约5.5万人。这虽部分源于女性更长的预期寿命,但女性中风后的预后更差且生活质量更低。全球数据显示,25岁以下人群中风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女性中风风险贯穿生殖周期,受生物学与激素因素影响。妊娠期高血压是关键风险因素,包括妊娠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子痫前期通常在孕20周后出现,表现为高血压并伴随肾脏或肝脏等器官损伤。这些状况既增加孕期中风风险,也因高血压损伤脑血管而在远期持续升高风险。
激素避孕使用同样影响中风概率。并非所有激素避孕方式都会增加风险,主要风险集中于含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复合口服避孕药,因其可能促进血液凝结并升高血压。吸烟、35岁以上或伴有先兆偏头痛的女性风险更高。仅含孕激素的避孕方式则无同等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48亿女性使用激素避孕。
更年期是另一重要因素。雌激素水平下降削弱了对血管壁的保护作用及健康胆固醇水平的维持。雌激素减少导致血管硬化易损,进而增加中风风险。激素替代疗法(HRT)常用于缓解更年期症状,但含雌激素的制剂可能小幅提升中风概率,尤其在高龄女性或绝经多年后才开始治疗者中。
女性更易出现偏头痛,尤其是有先兆偏头痛。此类偏头痛伴随脑血流暂时中断,增加中风风险。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在女性中更常见,其引发的慢性炎症会收窄并弱化血管,提高中风可能性。多项研究证实,生殖因素、激素暴露差异及免疫系统特点共同推高女性中风风险。
孕期和产后中风
妊娠加重心脏与循环系统负担:血容量增加、激素波动及血液凝结倾向增强。因此,孕妇或产后女性中风概率较同龄非孕女性高出三倍。美国心脏与中风协会研究已明确记录该风险,中风也是孕产妇发病与死亡的主因之一。
健康不平等问题突出。英国MBRRACE孕产妇护理质量审计数据显示,英格兰黑人女性妊娠相关死亡率是白人女性的四倍,亚裔及混血背景女性风险亦显著升高。在美国,黑人女性妊娠相关死亡率接近白人女性的两倍,中风是主要致死并发症之一,归因于诊断延迟、医疗资源获取不平等及高血压、肥胖和子痫前期等基础疾病高发。少数族裔女性更易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中风风险因素,且难以获得高质量孕产医疗,凸显规律产检与文化适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女性中风症状常被忽视
女性中风症状更易被漏诊。尽管男女早期症状相似(如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言语障碍),但女性更常报告头痛、疲劳、恶心或意识模糊等附加症状,易被误判为焦虑、偏头痛或压力。急救人员及医护人员更倾向将女性症状归为"中风模拟症"而非真实中风,延误诊治可导致终身残疾或死亡。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由脑部出血引发的中风,常因动脉瘤破裂所致,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且止痛无效。该类型中风在女性中更常见,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削弱脑动脉壁,使其更易破裂。42岁前早绝经女性风险更高。
女性承担着全球中风负担的主要部分,激素、生殖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少数族裔女性因医疗资源不平等、基础疾病高发及诊治延迟面临更大风险。尽管如此,女性特有中风风险的认知仍存在显著缺口,临床研究中女性代表性不足导致治疗指南多基于男性证据,未能反映女性身体特征与体验。
改善结局需制定包容性强、文化敏感且契合女性生命阶段的中风预防策略。健康教育、症状早期识别与公平医疗获取至关重要。唯有正视并解决这些独特风险,方能减轻中风全球影响,逐步弥合性别差距。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