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沈阳一名护士展示的“宠溺式哄娃法”在社交平台火了。视频里,护士耐心温柔地哄娃,动作亲昵有爱,宝宝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下来,这一方法被网友称为“一招制胜”,还呼吁“建议全国推广”。在现代育儿中,新手父母常常会因为婴儿哭闹而焦虑不已,传统的一些哄睡方式,像剧烈摇晃、恐吓威胁等,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可能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宠溺式哄娃法”就像一场及时雨,将科学育儿理念融入到了日常,帮助父母在建立亲子联结的同时,减少婴儿因情绪失控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伤害。
什么是“宠溺式哄娃法”?
“宠溺式哄娃法”是通过轻柔的身体接触,比如抚触、拥抱;稳定的情绪回应,像低声哼唱、眼神交流;以及规律的安抚节奏,例如轻拍、唱摇篮曲等方式,帮助婴儿快速平复情绪、建立安全感的科学安抚方式。它本质上是以爱为基础,以科学为支撑的育儿实践。 这种方法能带来不少好处。从短期来看,它可以快速安抚哭闹的婴儿,提升婴儿的睡眠质量,同时也能减少父母的焦虑。从长期来说,有助于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降低皮质醇水平,增强婴儿的安全感,为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宠溺式哄娃法”的核心原理与科学依据是什么?
神经发育关键期
0 - 3岁是婴儿大脑突触快速形成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婴儿过度哭闹,会刺激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的分泌,进而干扰睡眠质量和生长激素的释放。而轻柔的安抚方式,通过触觉刺激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婴儿的焦虑情绪,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5S安抚法的科学验证
- 襁褓包裹(Swaddle):把婴儿用小被子包裹起来,模拟子宫的环境,可以减少婴儿的惊跳反射,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 侧卧/俯卧姿势(Side/Stomach):在短暂安抚婴儿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个姿势,但在婴儿睡眠时还是要让他们仰卧,以保证安全。
- 嘘嘘声(Shushing):发出嘘嘘声,模拟子宫内的白噪音,能够安抚听觉敏感的婴儿。
- 轻晃(Swinging):进行小幅度、有节奏的摇晃,比如抱着婴儿哄睡时的那种摇晃,但一定不能剧烈摇晃。
- 吸吮(Sucking):让婴儿吸吮手指或者使用安抚奶嘴,可以激活他们的自我镇定机制。
安全边界与风险警示
医学界明确禁止对婴儿进行剧烈摇晃、抛接、倒立等动作,因为这些动作可能会引发“婴儿摇晃综合征”,导致颅内出血、视网膜损伤等严重后果。而且1岁以下婴儿仰卧位是唯一安全的睡姿。同时,要保证婴儿的环境安全,避免过热、过强的光线,床铺要平坦,不要放软玩具,以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
如何实践“宠溺式哄娃法”?
宠溺式哄娃五步法
- 识别信号:平时要多观察婴儿的状态,当发现他们有揉眼、打哈欠等困倦信号时,要及时进行干预,避免他们过度哭闹。
- 环境营造:把灯光调暗,播放白噪音或者轻柔的音乐,将室温保持在20 - 24℃,给婴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 身体接触:
-
袋鼠式护理:让婴儿和父母进行皮肤接触,比如贴胸抱,这样可以稳定婴儿的心率与呼吸。
- 抚触按摩:用温热的手掌轻抚婴儿的背部,采用“我型”“直线”等手法,帮助他们放松肌肉。
-
- 语言与动作同步:用平静、温柔的语调哼唱或者轻声和婴儿说话,同时配合小幅度的摇晃,摇晃幅度不要超过30°,并且要避免突然的动作或声音变化。
- 逐步过渡:当把婴儿安抚好后,将他们放到安全的睡眠环境中,鼓励他们自主入睡,避免让他们形成“抱睡”的依赖。
睡前仪式设计
- 固定流程:可以按照洗澡→抚触按摩→穿睡袋→哼唱摇篮曲这样的固定流程来进行,帮助婴儿建立昼夜节律。
- 渐进式分离:一开始可以抱着婴儿哄睡,然后逐步改为“侧卧陪伴入睡”,最后过渡到在床边陪着婴儿入睡。
融入日常的小贴士
- 碎片时间安抚:在白天给婴儿换尿布、喂奶的时候,增加和他们的眼神交流,轻柔地和他们对话。
- 职场父母技巧:职场父母可以录制自己的哼唱声,让婴儿在需要安抚的时候听;也可以让婴儿穿着有父母气味的衣物,帮助他们获得安抚。
“宠溺式哄娃法”有哪些个性化建议与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宠溺式哄娃法”适合新生儿至3岁的婴幼儿,尤其是那些敏感型、容易哭闹的宝宝。
禁忌与慎用人群
- 绝对禁忌:像颅内出血、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婴儿,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遵循医生的嘱咐。
- 慎用人群:有肌肉骨骼问题的婴儿要避免过度摇晃;父母情绪不稳定,比如处于焦虑发作期的时候,不要单独去安抚婴儿,可以寻求家人的协助。
常见误区辟谣
- 误区1:有人认为“哭哭有利于肺活量”,其实长期过度哭闹可能会损伤婴儿的声带,还可能引发呼吸窘迫。
- 误区2:“抱睡会养成坏习惯”这种说法也不准确,短期的抱睡安抚是必要的,但需要逐步引导婴儿自主入睡。
风险与副作用防范
- 动作安全:摇晃婴儿时幅度不要超过30°,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避免单手托头或者快速旋转等危险动作。
- 情绪管理:如果婴儿持续哭闹超过1小时,要排查是不是有肠绞痛、湿疹等生理不适。 “宠溺式哄娃法”的核心要点就是轻柔接触、稳定节奏,避免剧烈动作;设计好睡前仪式,优化睡眠环境;严格遵守安全睡姿和禁忌动作。婴儿哭闹其实是他们表达生理需求的信号,父母耐心地安抚,不仅是爱的表达,更是对婴儿大脑发育的科学投资。建议父母们从“睡前10分钟亲子抚触”开始实践,逐步建立属于自己和宝宝的独特安抚仪式。要知道,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