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有了一个重要发现:首次在人类视网膜中检测到微塑料残留。此消息引发了医学界对眼部健康潜在风险的关注。研究团队采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对12例人体死后视网膜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含有微塑料。之后,研究团队又通过激光直接红外光谱(LD-IR)和扫描电镜(SEM)对另外2例样本进一步确认了微塑料的形态及成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EST),成为全球首个针对视网膜微塑料的系统性评估。
研究细节大揭秘:检测技术与潜在风险
研究团队运用的Py-GC/MS技术通过高温裂解微塑料并分析其挥发性成分,从而精准鉴定微塑料的类型。研究结果显示,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常见塑料在样本中普遍存在,颗粒大小集中在20-50 μm,形态以碎片或纤维状为主。这表明,日常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塑料制品,可能通过呼吸、饮食或直接接触进入人体,最终沉积在视网膜组织中。
微塑料的积累提示了潜在健康风险。研究推测,微塑料可能引发视网膜细胞毒性、神经信号传导障碍及炎症反应,加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退行性疾病。虽然当前研究未明确微塑料与眼病的直接因果关系,但它在视网膜的存在强调了长期暴露风险。研究者指出,微塑料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线粒体功能,进而干扰视网膜代谢平衡。
微塑料暴露途径与防护秘籍
研究团队推测,微塑料进入眼部的途径多样,包括隐形眼镜材料降解、人工泪液中的塑料添加剂、空气悬浮颗粒沉积于角膜或结膜,或通过血液循环从消化道或呼吸道转移至眼部。例如,部分隐形眼镜护理液含聚乙烯醇等聚合物,长期使用可能释放微塑料颗粒。
基于研究,公众可以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吸管、包装袋)的使用,降低环境暴露;避免用塑料容器高温盛放食物,防止塑料分解释放微粒;选择硅水凝胶等非塑料材质的隐形眼镜及护理产品。此外,定期清洁眼镜或隐形眼镜、佩戴防护眼镜抵御空气污染,有助于减少眼部直接接触微塑料的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与健康警示
当前研究存在局限性,样本量有限(依赖14例死后样本)且缺乏生前暴露数据。未来,需要扩大研究规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个体生前塑料接触史。同时,开发检测纳米级微塑料的技术手段,探究其在活体视网膜中的动态分布与代谢机制,是验证健康风险的关键。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器官中微塑料污染的普遍性,此前已有研究在血液、肺部甚至大脑中检测到微塑料。此次视网膜研究进一步强调,微塑料可能通过全身循环系统渗透至敏感器官。因此,需要从政策层面推动塑料替代材料研发,并加强公众对微塑料危害的科学认知。
此次研究为理解微塑料与眼部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需谨慎避免过度解读。公众应关注科学进展,采取理性防护措施,同时呼吁政府和企业推动环保材料创新,共同减少塑料污染对健康的长期威胁。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升和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的开展,人类或将更清晰地揭示微塑料对视觉健康的潜在影响,并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