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茂名信宜市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名4岁男孩出现便血症状,还伴有“小肉球”脱出肛门,家长心急之下自行掐断肿物,结果导致孩子肛门大出血。男孩被紧急送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时,家长胸前衣服和孩子裤腿都被鲜血浸透,情况十分危急。医院迅速开启绿色通道,急诊科医生马上止血,小儿外科团队监测患儿状况,同时联系麻醉科手术室和内镜科做好救治准备。转运途中,一位医生跪在病床上持续压迫止血。手术里,医护人员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15厘米处有个直径约1厘米的息肉,表面有离断痕迹,随后进行镜下切除。术后男孩先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之后转到儿科,经过雾化、抗感染等治疗,4天后康复出院。这起事件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错误处理儿童便血及肿物脱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儿童便血与肛门肿物,你了解多少?
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幼年性息肉是主要病因,占比超70%。它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典型症状是无痛性便血,还会有樱桃红色肉球脱出。这种息肉蒂部的血管未发育成熟,很容易破裂。和其他病因相比,像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它们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差异。梅克尔憩室出血通常没有肿物脱出,过敏性紫癜除了便血,还会有皮肤紫癜等表现。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差异进行初步区分。
自行处理肛门肿物?致命风险了解一下!
家长自行揪断息肉导致大出血,是因为蒂部血管断裂引发了动脉性出血。这种出血很难自行止住,可能会迅速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就像这个病例中的男孩,被送到医院时,鲜血已经浸透了衣服和裤腿,出血量非常大。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儿童肛门异常应对秘籍:“三不”原则与正确流程
- “三不”原则要牢记
- 不自行处理:家长千万不要触碰或回纳脱出的肿物,因为这样的机械刺激会加剧出血,还可能损伤组织。
- 不迷信偏方:民间有一些错误做法,比如用草药敷贴、强行复位等,这些都会带来潜在风险,一定要依靠专业医疗干预。
- 不拖延就医:如果孩子便血超过24小时没缓解,或者出现头晕、苍白等贫血症状,就必须紧急就医。
- 就医流程别走错:孩子出现状况后,家长要让孩子平卧,减少活动,压迫肛周止血;记录出血频率、颜色和肿物形态;直接前往有儿科消化专科的医院,最好是配备结肠镜的机构。
儿童消化道出血:家庭预防与早期识别攻略
- 日常预防有妙招
- 饮食管理:多给孩子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避免吃坚硬、辛辣的食物刺激肠道。
- 卫生习惯:帮助孩子保持肛周清洁,降低感染诱发息肉的风险。
- 定期体检:1岁以上的儿童每年检查大便潜血,有家族息肉病史的要提前筛查。
- 早期症状早知道
- 便血情况要留意:鲜红的便血和暗红的便血意义不同,点滴状出血和喷射状出血也有区别。
- 伴随症状要关注:肛门肿物脱出时,是否有排便疼痛、便秘史等伴随症状,以及体重下降、发热等报警信号。
- 贫血体征要重视:孩子面色苍白、乏力可能是贫血表现,要及时验血。 家长们一定要摒弃“小病自愈”或“土法处理”的错误观念,重视儿童消化道异常的潜在危险。加强儿科急救知识科普很有必要,遇到类似情况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去三甲医院,别因操作不当错过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