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为“消除肝炎,积极行动”。这个主题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我国很多肝癌病例都是由乙型肝炎引发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有大量人感染慢性乙肝,肝癌致死率也相当高,这足以说明乙肝和肝癌之间关系紧密。病毒性肝炎有“五兄弟”,但其中乙肝和丙肝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类型。因此,早预防、早诊断、规范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乙肝为何易引发肝癌?哪些人风险高?
- 发病机制揭秘:乙肝病毒(HBV)感染后,会引发长期慢性炎症,一点点损伤肝细胞,进而导致肝纤维化。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发展成肝硬化,最终可能恶化为肝癌。肝细胞DNA整合、免疫反应异常等病理环节,让乙肝患者患肝癌的风险飙升至普通人群的200倍。
- 病毒性肝炎“五兄弟”大不同: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而乙肝、丙肝和丁肝则相对复杂。尤其是乙肝,有很强的慢性化倾向,大约90%的新生儿感染者会转为慢性。它主要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像母亲是HBsAg阳性的新生儿,感染风险就很高。
- 这些人要重点筛查:高危人群可不少,比如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经常接触血液的职业人群(像医护人员)、多性伴侣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等。这些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针对性筛查。
乙肝咋识别?治疗路径是啥样?
- 症状与就医时机:乙肝急性期会出现黄疸、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而慢性期可能没什么症状,或者只是有点轻微疲劳。很多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一定要主动去体检筛查。
- 诊断方法大揭秘:
- 血清学检测:HBsAg能判断是否感染乙肝;HBV DNA定量可了解病毒复制情况;肝功能指标(ALT/AST)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能筛查肝硬化和肿瘤,FibroScan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 肝癌预警信号:要是出现肝区疼痛、腹水、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得赶紧去医院。
- 治疗配合要点:
- 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是常用的抗病毒药,一定要规范使用,而且得长期用药,不能擅自停药。
- 并发症管理:肝硬化患者要监测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等情况;肝癌患者则要根据分期选择手术、介入或靶向治疗。
全周期管理,自我防护指南请查收!
- 预防措施核心步骤:
- 疫苗接种:新生儿要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 - 1 - 6月程序进行。成人如果接种后无应答,可改用高剂量疫苗。
- 阻断传播链:母婴阻断要靠孕期抗病毒和新生儿联合免疫;日常生活中,不要和别人共用剃须刀,性生活中要使用安全套。
- 日常健康管理框架:
- 饮食调整:多吃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鱼肉、豆类,还有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一定要禁酒,避免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
- 生活方式优化:每天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像快走、游泳,但别进行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肝脏。
- 环境控制:保持居所通风,防止霉变,减少黄曲霉素暴露,还要定期清洁空调滤网。
- 心理与监测支持:
- 心理调适技巧:可以试试正念冥想缓解焦虑,也可以加入患者互助社群,获取情感支持。
- 随访计划制定:慢性乙肝患者每3 - 6个月要复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肝硬化患者还要增加腹部超声的检查频率。 通过系统性的防控策略,乙肝导致的肝癌风险是可以显著降低的。大家一定要主动接种疫苗、定期筛查、遵医嘱规范治疗,家庭成员也要一起做好健康管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肝炎可控可防,健康由我掌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