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九派新闻报道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患有20余年糖尿病的陈建国,在剪脚趾甲时造成轻微皮肤破损,因未及时处理且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伤口恶化为慢性溃疡并引发全身性感染。经过两年内多次手术,他双足10根脚趾全部被截除,左手指尖也出现组织坏死迹象。这一事件暴露出糖尿病患者对足部护理的严重忽视,也引发了对糖尿病足预防体系的深度讨论。
糖尿病足有多可怕?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人40倍!
糖尿病足的致病是一个链式反应。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足部痛觉减退,患者无法感知早期创伤,就像陈建国剪甲出血都未及时察觉。糖尿病引发的血管内皮损伤还会导致足部血流减少,创面愈合所需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就如同他的伤口一个月都未见好转。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繁殖温床,同时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使得感染容易扩散,陈建国伤口“流脓”“细菌扩散至小腿”就是典型表现。当感染穿透骨膜或引发骨髓炎,且血管闭塞无法通过抗生素和清创控制时,截肢就成了唯一保命手段。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0倍,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在一生中经历足部溃疡,其中约20%需截肢。
哪些因素会诱发糖尿病足?
从个体行为来看,血糖控制失范是重要原因。陈建国“长期饮食不节制”“未规律服药”直接导致血糖波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若持续高于9%,神经病变风险增加3倍。同时,足部护理知识匮乏也会错过早期干预机会,比如剪趾甲时未遵循“平剪勿修圆”原则,还忽视足部每日检查。从医疗资源与健康教育方面来说,基层筛查覆盖率低,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建议每年至少1次足部专业检查,但农村地区仅30%患者接受规范筛查。而且早期红肿可能被误诊为普通炎症,像陈建国自行贴创可贴掩盖症状,导致感染扩散至深部组织。另外,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患者对家人劝告置若罔闻,也不利于疾病管理。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记住这些要点!
在个体层面,要做到科学的日常防护。血糖控制有黄金标准,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HbA1c<7%,建议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足部护理要规范,每日检查足底、趾缝,可用镜子辅助观察;用温水泡脚(水温<37℃,不超过15分钟),避免趾甲过度修剪;选择透气鞋袜,避免赤足行走或穿不合脚鞋履。有创伤时,任何破溃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内就医,禁止使用酒精或碘伏直接涂抹开放性伤口。在医疗干预方面,0 - 72小时是黄金期,通过清创、抗生素治疗可阻止感染扩散。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筛查可早期发现缺血,介入手术(如血管成形术)可降低截肢风险50%。此外,还需要系统性健康管理方案,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利用数字化工具监测足部温度、压力分布,预警早期炎症反应。 陈建国的悲剧警示我们,糖尿病管理要转向风险防控,做好日常防护可避免90%截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