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大家常听说但又容易有误解的疾病,不少人觉得得了白血病就“没救了”,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早识别、规范治疗和管理,很多患者都能长期生存。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白血病的常见认知误区、症状识别、治疗要点以及康复管理,帮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和应对白血病。
关于白血病,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对白血病的认识有偏差,比如觉得“白血病是绝症”“儿童得白血病更危险”。其实,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能达到85%~90%,成人只要规范治疗,也能长期缓解。但有30%左右的患者因为对白血病不了解,或者轻信非正规治疗,耽误了就诊,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如果出现持续的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去专科门诊检查,别自己瞎猜或乱治。
白血病的症状,和普通感冒不一样
白血病引起的不适和普通感冒、炎症有明显区别,要学会识别这些“危险信号”:
- 发烧超过38.5℃,用了抗生素也不管用,而且烧老不退;
- 脖子、腋窝等地方的淋巴结没原因地肿大(摸起来硬、疼,或者持续变大);
- 身上莫名出现瘀点、瘀斑,或者有贫血症状(比如乏力、脸色苍白、爬楼梯心慌);
- 晚上睡觉盗汗、总觉得累,或者没理由地瘦了(短时间内瘦5公斤以上)。
如果这些症状一起出现,而且持续超过两周,一定要先去查个血常规——据统计,40%的早期患者因为没认出这些症状,被误诊过。
确诊白血病,需要做这三步检查
要确诊白血病不是只查个血就行,得完成“三级检查”:
- 先查外周血:看看血液里的细胞形态有没有异常,有没有“幼稚细胞”(没发育成熟的癌细胞);
- 再做骨髓穿刺: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里的细胞特征,明确是不是白血病细胞;
- 最后查基因和染色体:看看有没有常见的基因融合(比如BCR-ABL)或染色体异常,帮医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按照规范,怀疑是白血病的话,要在3天内完成基础检查,现在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准确率能超过98%。
白血病的治疗,现在有这些好方法
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分三类,而且越来越精准:
- 化疗:用标准诱导方案(比如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快速控制病情;
- 靶向治疗:如果有特定基因突变(比如BCR-ABL阳性),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性杀死癌细胞,副作用比化疗小;
- 免疫治疗: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或难治的患者效果不错,缓解率能到70%~80%。
另外,新型CD19单抗已经进医保,能减轻不少经济负担。
治疗之外,支持治疗也很关键
白血病患者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或出现并发症,所以“支持治疗”不能少:
- 防感染: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要开始预防性抗感染;
- 补营养: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35~40大卡能量,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5~2克(比如50公斤体重,每天吃75~100克蛋白质,像鸡蛋、牛奶、瘦肉都可以);
- 输血讲究: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输红细胞,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输血小板。
规范的支持治疗能让治疗相关死亡风险降低40%以上。
生活管理做好,帮你更快康复
治疗结束后,生活上的细节能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 饮食要注意:每天吃5~7种蔬菜水果,保证多样化;做饭用蒸、煮等低脂方式;治疗期间别吃柑橘类水果(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 心理和运动不能少:焦虑是很多患者的困扰,用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的有效率能到70%;加入患者互助群,能让你更愿意配合治疗(依从性提高35%);每天做30分钟低强度运动(比如打太极、慢走),正念训练还能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度(25%以上)。
康复期,这5项监测不能少
康复不是“结束”,而是“长期管理”的开始,要做好“五维监测”:
- 每周查一次血常规,看血细胞有没有异常;
- 每三个月查一次骨髓微小残留病灶(找残留的癌细胞);
- 定期查肝肾功能,避免药物损伤;
- 随时监测感染指标(比如C反应蛋白),预防发烧;
- 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状态(比如睡眠、食欲、情绪好不好)。
数据表明,规范随访能把复发风险降低60%~70%,千万不能偷懒。
总的来说,白血病不是“绝症”——关键是要避开认知误区,早发现症状,规范诊断和治疗,同时做好生活管理和康复监测。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很多患者都能回归正常生活。别害怕,科学应对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