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中医常用的药材,化痰止呕的功效已经用了上千年。现在研究发现,经过炮制后的半夏能通过多种方式起效,在缓解眩晕上有特别的优势。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它的治疗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调节水液代谢:改善痰湿引起的眩晕
中医说的“湿痰”,其实和现代医学里黏液分泌不正常有关。研究发现,半夏里的成分能帮呼吸道的纤毛动得更快,把黏液排出去。比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痰湿上扰型”眩晕——这类人常舌苔白腻、摸脉感觉滑滑的,半夏能调节黏蛋白分泌、让痰没那么黏,从而改善前庭系统的紊乱(前庭是管平衡的,它乱了就会晕)。和茯苓、陈皮这类利湿的药一起用,超过40%的患者眩晕能缓解。
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眩晕伴随的呕吐
半夏能止呕,和它调节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有关。比如梅尼埃病(一种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加呕吐,动物实验发现半夏提取物能让呕吐来得更晚。和生姜一起用的话,生姜里的姜辣素能加强半夏对呕吐中枢(脑子里管呕吐的地方)的抑制作用,止呕效果更好。现在还有贴在皮肤上的半夏制剂,给晕动症(比如晕车晕船)患者新选择,但效果还需要更多研究确认。
复方协同:和其他中药一起用效果更好
经典的中药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研究发现半夏和白术一起用,能加强对中枢神经的镇静作用;天麻里的天麻素和半夏的成分一起,能调节体内一种叫γ-氨基丁酸的神经递质系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问题——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常和脑血流异常有关。临床观察显示,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用半夏复方,可能让眩晕好得更快,但效果差异还需要更多研究。
要注意的是,半夏得“辨证用”:痰湿重的人,要和茯苓、陈皮一起用,加强利湿效果;阴虚的人(比如容易口干、手脚心热),得加麦冬、沙参。根据最新指南,含半夏的药连续吃不能超过7天,如果晕一直不好,要去查前庭功能,排除器官性问题。
日常辅助调理可以用半夏做药膳,比如半夏山药粥:用制半夏3克、山药15克、粳米50克,每周不超过3次。做的时候要先把半夏和生姜一起煮30分钟,降低毒性,再放其他食材用小火慢熬。这个粥适合痰湿体质的人日常吃,但每个人情况不同,最好先问中医。
现在研究还发现,半夏能治眩晕,可能和它调节中枢神经、改善微循环(比如让小血管里的血流更顺)有关。半夏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比如姜半夏、法半夏),用法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症状选。如果眩晕一直不好,要及时做头颅CT或核磁,排除听神经瘤这类器官性疾病。
还要注意,半夏本身有毒,必须经过规范炮制才能用。常见的副作用有肠胃不舒服、口腔黏膜刺激,如果反应严重一定要马上停药。孕妇要慎用含半夏的药,小孩用的话要严格控制量。和其他药一起用的时候,要注意相互作用,最好间隔1小时以上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