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五岁的乐乐突然哭醒,小手不停抓挠右耳,体温计显示38.5℃。这种场景在儿科门诊十分常见——中耳炎是学龄前儿童最易发的耳部疾病,大概80%的孩子在3到5岁之间至少得过一次,这和他们特殊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
儿童耳部的特殊结构,是中耳炎的“导火索”
孩子连接中耳与鼻腔的咽鼓管,比成人更短、更平。这种结构让细菌、病毒更容易“钻”进中耳:比如感冒、过敏或接触二手烟时,鼻腔分泌物容易倒灌进中耳,引发炎症。到了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中耳炎的就诊量会明显增加。
孩子得中耳炎,这些信号要警惕
- 突然耳痛:常表现为夜间突发疼痛,小婴儿可能哭闹不止、抓耳朵、拒食(吞咽会拉扯耳部加重疼痛);
- 听力变“钝”:比如看电视总调大音量、喊名字要重复好几遍才回应,有的孩子会说“耳朵像塞了棉花”;
- 耳道流液:部分孩子耳道会渗出黄色液体,医生检查能发现鼓膜发红,若穿孔还会有异常表现;
- 平衡出问题:约30%的孩子会头晕、站不稳,比如走路摇摇晃晃总摔跤。
什么时候要带孩子去医院?记住这些关键点
如果孩子喊耳痛,家长可以先记下这些情况(方便医生判断):
- 疼痛持续时间(不到24小时/超过24小时);
- 发热程度(不到39℃/超过39℃);
- 有没有鼻塞、咳嗽等感冒症状;
- 年龄(2岁以下孩子病情进展更快)。
根据2023年《儿科学杂志》指南,3岁以上轻症患儿可观察24-48小时,期间可用退热镇痛药缓解不适;但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即就医:
- 高烧超过39℃一直不退;
- 剧烈耳痛持续6小时以上;
- 2岁以下孩子第一次发病;
- 耳朵后面肿胀、脸歪等并发症征兆。
家庭护理这样做,帮孩子缓解不适
- 调整睡姿:睡眠时用枕头把患侧头部垫高15度(像小斜坡),能减轻鼓膜压力,缓解疼痛;
- 合理止痛:按医生建议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千万别自行用滴耳液;
- 改善环境:家里湿度保持50%-60%(可用加湿器),绝对避免孩子接触二手烟;
- 洗澡防护:洗澡时用医用凡士林涂在耳道口,形成防水膜,防止水进耳朵。
做好5点,减少中耳炎复发
- 清洁鼻腔:过敏季每天用生理盐水喷鼻,冲掉过敏原,减少分泌物逆流;
- 正确喂奶:小婴儿喂奶时抱成45度角,别平躺喂,防止奶液流进咽鼓管;
- 消毒用品:孩子的奶嘴、咬胶每周用紫外线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 游泳防护:游泳时戴专用耳塞,别让孩子跳水或做剧烈动作;
- 按时打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降低约30%的感染风险。
要特别注意:如果孩子一年得3次以上中耳炎,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永久听力损伤。治好后1个月要复查听力,必要时做鼓室图检查。其实只要护理得当、及时干预,就能有效保护孩子的听力发育——让他们能清楚听见世界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