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完智齿后的第三天,如果突然出现面部疼痛,得警惕一种叫“干槽症”的术后并发症。普通人群里,干槽症的发病率能达到10%-30%,要是拔的是下颌阻生智齿(就是那种埋在牙龈里没完全长出来的智齿),风险更高,能到35%。之所以会这么疼,是因为拔牙窝里本来有个保护用的血凝块,要是它掉了或者溶解了,里面的骨组织和神经末梢直接暴露出来,就会引发剧烈疼痛,而且这种疼还会顺着神经扩散到耳朵旁边、下巴角甚至太阳穴,让人觉得整个半边脸都疼。
发病机制与疼痛传导
干槽症的疼不是普通的疼,和局部神经被刺激有关。拔牙窝暴露后,会释放一些炎症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三叉神经的细小分支,信号顺着下牙槽神经传到三叉神经节,再传到大脑。大脑处理这些信号的时候,可能会“搞混”,把局部的刺激当成整个面部的疼,所以干槽症的疼才会扩散到周围部位,比如耳朵、太阳穴这些地方。
临床诊断标准
典型的干槽症有三个明显特点,医生叫“三联征”:第一,术后2-3天突然开始搏动性的剧痛,就像心脏跳一下疼一下;第二,张开嘴看拔牙窝,要么是空的,要么血凝块少了一大半;第三,嘴里有明显的腐臭味,自己或者别人都能闻得到。大概60%的人还会有同侧淋巴结肿大,比如下巴旁边的淋巴结鼓起来,按一下还疼,有的甚至张不开嘴,连吃饭都费劲。要注意的是,这种疼吃普通的止痛药效果不好,必须得找医生针对性治疗。
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有些人群得干槽症的风险比别人高很多:比如吸烟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6倍,因为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拔牙窝局部的氧气含量会降低40%,血凝块没法好好形成;吃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风险也会增加2.1倍,因为避孕药里的雌激素会让血凝块更容易溶解。预防干槽症其实不难,术后24小时内别用力漱口——太用力的话,压力超过20mmHg就可能把血凝块冲掉;吃的东西温度要控制在40℃以下,也就是不烫嘴的程度,太烫的东西会刺激血凝块;另外,别用拔牙侧咬硬东西,也别舔拔牙窝,这些小动作都可能碰掉血凝块。做好这些,能降低70%的发病风险。
应急处理方案
一旦出现干槽症的症状,比如第三天突然剧烈疼痛,赶紧去看牙医,别拖着。医生会先给你做局部麻醉,然后用0.12%的氯己定溶液(一种温和的消毒药水)把拔牙窝彻底冲干净,把里面的脏东西和坏死组织清掉,然后填进去含丁香油的可吸收材料——丁香油有镇痛作用,能持续止疼72小时。同时,医生可能会让你吃点解热镇痛药来缓解炎症和疼痛。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在拔牙窝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从自己血液里提取的成分),能让疼痛持续的时间缩短3.2天,恢复得更快。在家护理的时候,要是疼得厉害,可以用冷敷——用冰袋或者冷毛巾敷在脸疼的地方,但是要遵循“敷15分钟,歇1小时”的原则,别一直敷,不然会冻坏皮肤。
术后护理新进展
现在口腔护理越来越先进了,有不少新方法能帮着预防和监测干槽症:比如术后48小时内用智能温度监测贴片,误差不超过0.2℃,能实时提醒你有没有炎症——要是温度突然升高,可能就是有问题了;还有新型的抗菌漱口水,加了纳米银离子,杀菌效率比传统的漱口水高90%,能更好地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那些高风险人群(比如吸烟者、吃避孕药的女性),医生可能会预防性地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凝胶涂在拔牙窝,临床试验显示,这样能让干槽症的发生率下降58%,效果不错。
总的来说,干槽症是拔智齿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咱们多留意术后反应,尤其是第三天突然出现的剧烈疼痛,及时找医生处理,就能很快缓解。平时做好预防——别用力漱口、别吃太烫的东西、少抽烟,就能大大降低得干槽症的风险。就算得了也别慌,现在的治疗方法很成熟,好好配合医生,很快就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