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吐口水,突然发现唾液里带着血丝——这种场景往往让人立刻慌起来,生怕是得了什么大病。但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是牙周炎发出的“红色警报”。作为全球患病率高达46%的慢性炎症,牙周炎正悄悄影响着很多人的口腔健康。根据最新的《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35岁以上人群里,牙周健康的人还不到10%,而晨起唾液带血、夜间吐血丝沫,正是牙周炎早期的典型表现之一。
牙周炎主要和牙菌斑有关——那些堆积在牙龈边缘的牙菌斑,会不断释放刺激物伤害牙龈。当炎症发作时,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得更脆弱,哪怕是轻微的咬合、或者晚上磨牙,都可能让牙龈渗血。这种“带血的警告”,通常还会跟着晨起口臭、牙龈肿这些情况,说明口腔里的菌群已经乱了。
牙周炎的常见信号
除了唾液带血,牙周炎还会发出这些“危险信号”:
- 牙龈变样:健康的牙龈是粉红色、摸起来坚韧的,要是变成暗红色、软乎乎的,就得注意;
- 牙齿敏感或牙缝变大:牙缝越来越宽,喝冷的热的、吃酸的甜的会觉得牙齿酸;
- 顽固口臭:早上起来口气很重,刷了牙也消不掉,舌苔还发黄、变厚;
- 咬东西不舒服:咬东西的时候,觉得牙齿有点松,甚至会疼;
- 牙龈起脓包:牙龈反复肿起来,甚至形成小脓包,一按还会流出脓。
要注意的是,约30%的患者早期只有轻微出血,很容易当成“上火”忽略。可研究显示,要是不治疗,牙周炎每年会让0.5到1.2颗牙齿松动甚至掉牙。
对付牙周炎的“三级防御法”
面对牙周炎,现代口腔医学有一套“三级防御体系”,帮你守住口腔健康:
1. 在家做好日常护理
- 选对牙刷:用带压力感应的电动牙刷,按“巴氏刷牙法”刷,再配合牙间刷清洁;
- 用对漱口水:可以用含0.12%氯己定的漱口水,减少牙菌斑;
- 别忘清牙缝:每天用牙线清邻面的菌斑,带刻度的牙缝刷更方便;
- 调整饮食:少吃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蛋糕),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橙子、猕猴桃)。
2. 找医生做专业治疗
- 基础清洁:先做超声波洁牙,再用手工刮治清深层的牙石,现在有新设备能减少治疗次数;
- 辅助治疗:用Er:YAG激光杀死牙周袋里的厌氧菌,帮助组织恢复;
- 局部用药:有些含米诺环素的凝胶会直接打进球周袋里,这得严格听医生的。
3. 定期监测不能少 要建立长期维护制度,每3到6个月查一次牙周,医生会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PD值),再结合拍片看情况。重度患者最好每3个月做一次牙周袋冲洗和菌斑控制。
预防的新方法
维持口腔里的菌群平衡是预防的关键。研究发现,益生菌能引入有益菌,抑制牙周致病菌生长;还有新的数字化工具,能通过分析牙龈颜色变化早期预警;另外,现在还有个性化护理方案——比如根据唾液的pH值选护理产品,比传统方法更精准。
要提醒的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人更得注意牙周健康。研究证明,中度牙周炎会让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4%。所以,定期查牙周得算进全身健康管理里。
其实,牙周炎的“警告”早就在那里,只要我们重视日常护理、定期找医生检查,就能把它“挡在门外”。别等牙齿松动了才着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住一口好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