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感觉排便费劲、大便干得像硬疙瘩,或者一次就拉一点,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每周排便次数是不是老少于3次,还有排便时是不是得特别用力鼓肚子。这些情况可能说明肠道的运动功能出了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
病史采集:先问清楚“排便那些事”
医生通常会先详细问你最近的排便情况:比如之前每天拉一次,现在是不是变成两三天一次?大便是什么样子,是硬邦邦的疙瘩还是软便?有没有其他不舒服,比如拉完肚子痛不痛?尤其要留意新出现的排便困难持续了多久,大便有没有带血或者黏糊糊的黏液——这些信息能帮着判断便秘的类型,要是症状突然变了,得小心是不是肠道里长了东西或者有结构问题。
体格检查:肛门指诊其实很重要
肛门指诊是最基础的检查,医生戴手套摸一下肛门和直肠,就能知道里面有没有积便、肛门括约肌是不是太紧,还有直肠黏膜有没有异常。比如能摸到有没有大便堵在直肠里(粪便嵌塞)、肛门是不是变窄了,还能初步看出有没有直肠往前凸(直肠前突)或者黏膜脱出来的情况——这些物理性问题都可能导致便秘。
实验室检查:先查大便和血
首先会查大便常规:如果查到有红细胞、白细胞,或者隐血阳性(大便里有看不见的血),可能说明肠道有炎症或者长了息肉、肿瘤之类的东西。还有血常规,要是炎症指标(比如白细胞)高,可能提示全身有炎症,这些结果能帮医生决定下一步要不要做影像检查。
影像学检查:看清肠道里的“真实情况”
肠镜是最直接的——能伸进肠道里看黏膜有没有溃烂、长息肉或者肿瘤。排粪造影是用动态X光片,记录你排便时肛门和直肠的运动情况,看是不是协调;结肠传输试验是吃点带标记物的药,然后拍片子跟踪这些标记物在结肠里走得快不快,判断结肠蠕动功能好不好。这些检查各有侧重,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选合适的。
病因鉴别:分清“堵了”还是“动得慢”
便秘主要分两种: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便秘是肠道被“物理性堵住了”,比如长肿瘤、肛门狭窄、直肠脱垂,导致大便过不去;功能性便秘是肠道本身没结构问题,但动得慢(动力障碍)或者神经调节不好——比如直肠变迟钝了,或者排便时括约肌反而收缩(矛盾收缩)。肛门直肠测压能查出这些问题,帮着明确是哪种类型。
就医决策:记好日记,警惕危险信号
建议大家写个“排便日记”:每天记下来排便的时间、大便的样子(可以对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比如1型是硬疙瘩,6型是稀便),还有有没有肚子痛、胀的症状。如果出现危险信号——体重不明原因减轻、大便带血、晚上肚子痛,一定要马上就诊。要是用了多喝水、吃蔬菜这类常规方法还是拉不出来,就去消化内科或者肛肠外科做全面评估,选适合的检查项目。
总的来说,便秘不是小毛病,遇到问题先通过记录症状、观察变化初步判断,要是有危险信号或者长期不好转,及时找医生做系统检查。只有明确原因,才能选对方法解决问题——毕竟肠道健康跟全身健康息息相关,可不能掉以轻心。

